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
2009-07-14王帆
王 帆
当今世界,每个人都在享受着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商业意义而言,每个人都是国际人。无论一个人身在何处,都可以享受中餐,身穿法国时装,用瑞士手表,开日本汽车,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可以喝到地道的可口可乐,而美国人使用的圣诞树也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全球生产链产生了不可割裂的共同性。
现在中国每年出境人数三千万,几乎在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中国公民的身影,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领事业务需要量十分庞大,空前严峻。一个韩国记者曾写道,他现在到非洲去,人们会首先问他是不是中国人。
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处于十分敏感和十分微妙的阶段。每个中国人自身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直接相联。或者说,正是一个个中国人的言谈举止形成了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一个西方人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中国目前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
什么是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是相对民族意识而言,指的是国民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实际上是世界观的体现。简而言之,国际意识就是需要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国际社会不同国家的特点、文化背景和发展状况甚至法制法规,要懂得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信仰的民族和谐相处。
对中国而言,国际意识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如何看世界,二是世界如何看中国,三是中国如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当代,中国只有更好地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2007年9月,《中国新闻周刊》上有篇文章,题目为《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其中说到,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另外文中也提到,外交部公开发布了《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国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等等。这不仅开创了中国领事业务的新篇章,也反映了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
中国人国际意识的演变
中国看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国际意识的演变过程,这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视:俯视、仰视、平视。国际意识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国际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中国也即朝贡体系时期,中国人信奉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是中央帝国,那时的国际意识表现为唯我独尊、俯视天下。中国看世界的视角是自上而下的,世界事务置于国家事务之下。近代中国则出现了完全相反的变化,中国不再是世界强国,“中国中心说”也不复存在。中国积贫积弱,被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看世界的视角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仍然固步自封,视西方为蛮夷;另一些人则自轻自贱,认为中国将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一些人则强化了与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的对立态度,至少也要“洋为中用”,从而“以夷制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重新融入世界,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一员,中国看世界的视角调整为平视,注重合作与和谐,强调和平与发展。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人的国际意识空前强化,关注世界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进步、主张以外交与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与危机、主持正义、勇于承担责任、强调国家间和谐共存的呼声有了大幅提高。
现在,全球化的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冷眼看世界的做法已经不行了。只有放眼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加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与世界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给世界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
欧洲人有三怕,一怕美国人在欧洲打仗,二怕中国卖东西,三怕中国买东西。有人讲,中国是经济怪兽,买什么,什么涨价;卖什么,什么降价。还有人对中国人的勤劳说三道四,说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太强,影响到他们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从这个方面说,中国需要了解、适应的东西太多了。中国威胁被具体化,比空谈“中国威胁论”影响更大,对中国国家影响的伤害更深。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乌尔利希·贝克对记者说:“中国人尚没有就自己的崛起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进行更多的思考。这就导致中国人远远没有意识到西方和世界眼中的自己。”
从情感的角度说,中美之间在相互形象认知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无法言传的复杂困局。如果说美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读懂”中国,那么面对冷战后中国的飞速发展,美国在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判断上的确再次迷惘。而美国关于中国“他形象”的建构实际上是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中国“他形象”的缩影。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认知上的疑惑与价值判断上的冲突,中国在谨慎地把握自己的“历史方位”,也需要认真地定位自己的“国家形象”。
我们要反思,中国不仅要学会与政府打交道,也要学会与民间团体、民众搞好关系,培养他们对中国的亲切感。我们不仅不应该破坏中国形象,还应该建设更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中国最大的无形资产,决不能肆意挥霍。解决的办法是向前看,不是去期待西方放低对中国的要求。而是积极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变坏事为好事。
完善和提高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
我们倡导的国际意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学习和调整的。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一个国家要实现跳跃式发展,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观念是否领先。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与时代脱节、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一些中国人仍然感到远离“国际”这一概念,通俗地讲,也就是说感觉国际社会发生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而这恰好体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现状,即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形象与国民相对而言比较单薄的国际意识之间的对比——“大国小民”的状况。
总体而言,中国的国际意识和社会意识还需要大力引导。
完善和提高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避免盲目乐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一些中国人开始表现出盲目自大的心态。如今,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排名世界第142位,如果按联合国新采用的人类发展指数算,中国被列为第101位。中国是一个大国,总数大,但人均少。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中国的发展要有信心,但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强国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中国的自信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国力准确无误的定位上。中国人的国际意识要避免成为两个极端的混合体,盲目自信与妄自菲薄矛盾地交织在一起,缺乏对事情理性准确的判断。
第二,要有宽容开放之心。国际意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要求我们有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心态、主动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和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世界观已经改变,但民众的国际意识是不一致的,多元的,有些超前,有些滞后。国际意识要求中国了解世界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也是中国反省、提高、升华中国公民自身素质的进程。中国人现在的心态比以前已经开放多了,但还远远不够。比如当中国有人倡导抵制圣诞节时,西方人却在热烈地参与到中国的春节中,春节已经成为世界的节日。
在改革开放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成熟、开放、视野宏大的国际意识是中国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国际意识并不排斥民族独特性与多样性。在提倡国际意识的同时,既强调融合与交叉,也保持独立与自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与盲从。在宽容与互动中,共同发展。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必须保持本民族优良传统与价值,丧失自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三,要更有理性。国际意识的提升要求我们理性对待国际竞争。良好的国际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中国不应将竞争对手视为敌手,更不能自我树敌。
国家间的竞争应该是良性竞争,就像在各自跑道上奔跑的选手,他们之间有快慢之分,却无优劣之别,更无敌友之界。在促进自己(下转页)(上接页)发展的时候,中国不仅要享受发展带来的繁荣,还要逐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并以自己的发展带动其他国家的繁荣。
正确看待国际竞争不仅停留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这也涉及每个中国公民的具体行为。在跨国交流空前加强的时代,每个公民的言行都有可能纳入国际关注的视野,中国公民应该充分意识到个人言行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第四,要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世界。“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当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呢?首先是正确看待自己;其次,要意识到中国是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再次,要意识到中国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看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在看我们的过程。
第五,强化国际意识的同时注意多方向的协调。这其中包括:首先要注意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协调。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也需要中国发挥积极性和建设性的作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是立国之本,但国家利益也应置于世界的总体发展之中,片面夸大国家利益,倡导狂热的民族主义,反而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其次,提升国际意识要避免孤立主义。这要求国民在考虑问题时要有大局眼光,对事物的思考不能局限于一事一地,而是要有宏观视野,从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来对本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必须充分注意到国际交流、开放和信息化时代对于国际意识改变的作用。
再次,强调国际意识也是强调责任意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全球社会的公民,他必然关注全球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和状况,对全球重大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尽自己的责任,支持和理解国家对国际事务所承担的义务,强调合作共赢而不是利己损人。
最后,要处理好国际意识中“向后看”与“向前看”的位置问题。中国的发展必须能够代表世界政治的未来,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努力地“向前看”。这将是和平复兴的中国能够影响世界的最好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百年难遇的机会,但在这个机会面前,我们的视野是否开阔,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是否敏锐客观,我们展望未来的思路是否有穿透力,这些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什么是新一代中国人的风采?我们不仅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更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中国的世纪之魂。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编:谭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