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反映与反省
2009-07-14乔萍
乔 萍
要论素质,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有有待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同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我们也绝不完美,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借助老外的眼睛从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看中国人的素质。同时,我们也要反省和深思一下,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思想教育欠缺造成的,还是由管理制度不完善产生的,或是因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发生变化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呢?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根本因素在哪里还靠每个人去回答。
外国人对出国人员的看法
公民缺乏公德意识。2009年2月,一段记录一名内地女乘客延误航班后在香港机场推脱和耍赖的视频,竟然成了谷歌旗下YouTube网上点击率最高、评论最多的视频。网民和外国人纷纷指责该内地女人的疯狂举止,而其中最为显著和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泱泱大国,国民素质何在?”这件事很快就成为澳大利亚当地的新闻。
以此类推,还有一些丑陋现象。比如,在日本的地铁里,中国游客总是没有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的习惯;在欧洲博物馆,中国游客喜欢成群结队地大声谈笑,旅游中走累了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在美国图书馆,常看到墙上挂着“请不要把垃圾扔在图书馆!”的中文标示;在越南下龙湾的很多景点,都挂有“请勿攀爬”的中文标示;在曼谷的某些街道上,至今仍然有“请勿乱丢废物”、“请勿随地吐痰”等中文标示!更明显的是,在香港机场的厕所里,各个角落均有中英文标示,唯独蹲便器那里只有中文:“用完请冲水”。真是丢人!凡事都让人教你做,实在不能把中国和几千年的礼仪之邦的形象挂起钩来。
官员在社交活动中少言寡语。“在很多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人数不少但除了一些指定的官方发言外,几乎听不到中国代表的即席发言,更别说在会场上进行辩论了”,这是各国记者共同的感觉。一位西方记者说,在报道中美贸易纠纷等涉华事件的时候,他们可以很容易地采访到美国大使或代表,至少他们的新闻发言人会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评论。但要拿到中方意见却不容易。一个法国记者说:“我也愿意报道中国的观点和看法,但电话打到中国的使领馆时,往往没有下文。一般中国官员都不接受采访。”有人评价中国官场文化说,一些中国官员至今习惯把自己“藏”起来,认为“说真话”容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诚然,公共人物说话是要考虑各种关系,但这种考虑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在宣传管理上缺乏引导能力。一位美国高层人士说:“中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在世界上被扭曲的形象”。这与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关,也和中国官员,尤其是新闻官员交流意识和领导能力的欠缺有关。如新闻官员“怒斥”记者的事件。10年前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访问法国的时候,在一次活动中有个法国的当地组织混了进去,把传单都撒到这位领导同志头上去了。后来一名香港记者问这位领导:你对此有何评论?这位领导淡淡地说了一句:没看。这是个很妙的回答。但我驻法使馆一位管新闻的同志批评这位香港记者说:中国人不帮着中国人,你这个香港记者为什么这个时候问这个问题?结果这名香港记者把中国官员对提问发火的事当消息报道了。这位官员又斥责香港记者说,以后再这样就不安排你们来了。结果这句话又变成了次日报纸上的消息。
官方代表忽视文化差异的交流。很多中国官员不大懂得交流。他们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引资,不采取直入主题的交谈方式,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如某市代表团去法国招商,忽视交流对象的接受程度,在交流中念稿“我市是一块投资的热土(含义),商机无限(怎样看)。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内容)原则,实现双赢(目标)。”国内约定俗成的语境、语言让外国人听得云山雾罩。《道德经》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显然,我们的“智”与“明”都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看来,很多代表团花了很多钱和时间远赴欧洲,由于不懂交流学,目的大打折扣。
个人举止影响国家形象。2008年5月,一位我曾驻外官员接受记者采访,述说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国内一位女市长出访荷兰时,欲与某城市结好。为促成此事,他在大使官邸宴请双方。餐后,女市长竟在餐桌上手无遮拦地用牙签剔牙,不仅如此,还将剔出物连“呸”四下吐进盘子。荷兰市长斜睨她的表情,女市长视而不见。如果说这在国内为小事一桩,跨出国门即列入外交无小事。礼仪的欠缺往往会构成交流障碍或成为破坏交流中的因素。我们一些代表就是在麻木不仁或警觉不够中因失礼而失去机会。如法国某大企业总裁直言不讳某中国领导目中无人。他说:“你们的领导与我交流时自始至终眼盯翻译,甚至两次握手也眼盯别处。”没有目光交流的会谈使该总裁受到从未有过的伤害。因此,经济合作就这样失去了。
人们在公共场合的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常常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特别是当你作为国家、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的代表进行对外活动的时候,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往往成为相互间进一步了解和交往的重要依据。作为个人,可以有各自的风格,但是在国际礼仪活动和社交场合,就应当讲究必要的礼节,规范自己的行为。
来华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感受
不懂得礼貌谦让。2008年初,第一次来中国的日本青年冈田在上海地铁车门前对毫无秩序的乱挤现象手足无措。随后,她疑惑地向记者发问:中国的小学里有没有德育课?会教孩子排队吗?冈田的疑惑是正常的反应,因为日本是个有序的社会,几乎没有见过这种“混战”。插别人队的人的态度和表情是那么的自然,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作为刚刚抵达中国的游客,她非常惊诧中国人连遵守秩序排队这种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俄通—塔斯社驻京记者邱尔金2006年在一次座谈会中说,北京造成堵车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开车的人没有互相尊重,不考虑别人是否方便,喇叭按得很响、与行人抢道都很常见。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驻京记者艾瑞克说,我在美国的时候过马路没有闯过红灯,到了中国就经常闯红灯,因为闯红灯比等绿灯更安全。
不讲究清洁卫生。5年前,我国曾经报道过《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的事,说的就是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在签字的前一天,这个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时,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出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没有吸取这样的教训,依然我行我素。德国《中国之窗》主编狄沛说:“比起堵车来,我更不习惯中国人随地吐痰。现在好像随地吐痰的人越来越多。”
专业人员办事效率低。美国《新闻周刊》驻京记者安思乔表示,中国的硬件建设现在很多都到位了,可很多软件都没有到位。北京有很多五星级饭店以及高档次的各种餐厅,人不少服务态度也不错,但服务员不够灵活,无论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只能听上面的,这导致很多误会,给客人带来很多不方便。
德国《中国之窗》狄沛主编的体会是,在中国办手续不方便。“我要去采访人,必须通过外办,他们要问很多问题,需要采访提纲,手续非常复杂。如果我要采访政府部门的人,就更麻烦了。其实,我的这本杂志是宣传中国的,所以我有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必须这么复杂。”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驻京记者艾瑞克说:“我的感觉是中国的好多事情都是没办法。我们单位要派一个新的记者到北京,需要改一下签证。我去找北京市公安局,人家说不行。后来,一位外交部的官员帮我打了一个电话,事情就解决了。现在我的感觉是,在中国,如果你不认识人,太多的事情都是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