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文
2009-07-14何风波
如今的中学生作文大都空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生搬硬套,令人头疼,甚至哭笑不得。
有的学生写妈妈:一天晚上,我感冒了,高烧得很厉害。半夜了,妈妈摸摸我的头,很烫,于是妈妈急了,二话没说,穿好衣服,背起我就往医院跑。外边的天一片漆黑,电闪雷鸣,下着瓢泼大雨,我伏在妈妈的背上,迷迷糊糊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打了针,服了药,妈妈站在我床前,这时我看见妈妈鬓角的一绺头发白了,我感动的流下了眼泪,我心里说:“妈妈,我爱你,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孩子感冒发烧这是常见病,妈妈早已司空见惯了,她有应付这种病的经验,家中一般也备有治感冒的常用药,不至于马上背你上医院,又不至于遇到天黑且下着瓢泼大雨的天气,以及我突然看到站在床边的妈妈的一绺头发白了。
也有的学生这样写老师:带着老花镜,在灯下批改作业,呕心沥血,那作业上的红道道就是老师心血的见证;或者说:我生病了,老师来到我家里给我耐心的补课。
老师一定带老花镜吗?学生生病了,老师一定要到家里去补课吗?
有的学生写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不是雨中为人送伞,就是捡到钱交给了老师,或是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因为脑海中浮现了雷锋等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我要以他们为榜样……
这种无病呻吟的作文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肆意泛滥的流感。
我们调查后得知,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从小学就开始背诵各种题材的作文。考试时,将背诵的作文适当的改头换面就可以套用了,并且把这种方法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而且学会了造假,患上了急功近利的思想病,心气浮躁了,纯洁的心灵也玷污了。
克服学生作文的弊端,必须提高语文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学生作文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考试,也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而是在启蒙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品德,训练思维,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做事,作文才有了底蕴。反过来通过作文,学生会思考做什么样的人。要让学生知道,从古至今,贤者、能者不胜枚举:孔子、司马迁、杜甫、岳飞、鲁迅、毛泽东、袁隆平、雷锋……他们或是万事敬仰的圣人,或是舍生求法的人,或是心系苍生救济天下的人,或是精忠报国的人,或是为民请命的人,或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人,或是殚精竭虑献身科学的人,或是一生都甘愿为人民做好事的人。这些人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学生心中有了榜样,崇高的理想才变成具体的追求目标,才能产生脚踏实地勤于做事的力量。当学生乐于做有理想的人,有爱心的人,他们在求知做人方面才会天天有收获,才渐渐成就了高尚的人格,一步步接近远大的理想。
来自生活实践的作文,令人眼前一亮。在班级开展“互助结对子”活动中,学生回忆中写道:今天又给几名同学讲数学题,他们最终听懂了,高兴了,我也感到轻松和愉快。我还有一个特大的收获:给他们讲题,自己运用方式、定理更熟练了,思络更通畅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我和同学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心里甜丝丝、美滋滋的。我明白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话的含义。
由此可见,学生做利人利己的好事,既成就了美好的心灵,又抒写率真至美的文章。
做事,是做人、做文章的关键。荒疏于做事,那么做人、做文章就是空话了,教师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善待他人,认真做好生活中每个平凡的小事,并懂得;“善于做平凡的小事就不平凡,有鸿鹄之志者当襟怀天下,而扫天下亦当从善事一屋始”的道理。
再让我们看一看学生写的《做家务》:
今天是周五,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做家务》,要在双休日完成,并且要家长签字。我想这也没什么可写的啊?于是我便和妈妈说起了这难事。妈妈说:“今天你和我擦玻璃吧,好吗”?“擦玻璃,这还不容易”,我说。于是我拿了抹布、卫生纸去擦卧室的玻璃,妈妈擦厨房的玻璃。开始我很有兴致,一会拿卫生纸擦擦,一会拿抹布擦擦,费了很大的劲才擦了两块玻璃,可看看还不太干净,这时手臂已经酸了,汗也下来了,脖子也僵痛了,站在凳子上,腿开始发软了,刚开始那点热情,现在都荡然无存了,这时看见妈妈已经快把厨房的玻璃擦完了,真干净,我却又累又烦,心想:“我不干了”,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安慰我说:“别着急,先歇一会,妈妈教你怎么擦。”休息了一会,妈妈说:“用湿抹布把玻璃上的污渍和尘土擦掉,难擦的地方沾点洗净剂,然后再用卫生纸或干抹布把玻璃擦干净。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哇,真的呀!看妈妈认真做示范,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很快就把玻璃擦完了。嘿!玻璃真亮,真干净!我不禁想到:看来不屑一做的小事,要做好也不容易啊!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方法,劳动还能收获一份快乐呢。
这篇作文写出了自己劳动过程的体验,做事的方法,收获了劳动的快乐,也端正了做事的思想。可见“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文的过程是对做事行动的反思,做人思想的洗礼,情操的陶冶,也是提升生命的过程。
温家宝总理说:“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教学改革还要回归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注:温家宝,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题目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2009年1月4日,新华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在学习中广泛的学习、思考、感受、体验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实践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道,并且夯实这一过程,打好人生的底色,才能做好人生的大文章。
何风波,内蒙古通辽四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