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竹枝词与恩施民俗

2009-07-14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竹枝词土家恩施

梅 冰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东接本省宜昌市,南毗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连重庆市黔江地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东北端连神龙架林区。恩施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这里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土家苗侗等各族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

竹枝词,本为古巴渝一带的民歌,起源于巴人竹图崇拜。自唐刘禹锡创作了九首竹枝词后,众多文人竞相效仿。他们描山川、叙民风、记民情,使这一文学奇葩更加光彩夺目。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湖北竹枝词》恩施篇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恩施土家族特有民间典故和俚俗谚语,广为记事,以诗存史的写作手法。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可以认为,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蒋仕槐,清湖北咸丰人,曾任汉阳府学训导、湖南湘阴县丞。王伟,字黼臣,湖北咸丰人,贡生,曾任广东大埔知县。郑虎文,字炳也,号诚寨,清浙江秀水人,乾隆七年进士,官任翰林院编修、广东学政,著有《吞松阁集》。

《湖北竹枝词》恩施篇中,有大量记叙恩施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情的诗句。本文特就除夕民俗、婚丧嫁娶、待客民俗等挑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诗文,充分体现恩施特有的民风民俗。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一个节日,也可以说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从农业上来说,过了春节,一开春就意味着春耕,一年的耕田劳作即将开始,春节作为一个分水岭,大家都看的很重要,在春节期间有各种庆祝,祭祀活动,是为来年的丰收开的好头。另一方面,春节又为一年之尾,一年的辛勤劳作,春耕秋收,春节是收获后的节日,大家节日气氛浓郁,以贺丰收。从人文上来说,春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全家一年在外辛苦打拼,过年一定回家,一家老少合家团圆。基于以上原因,春节在我国所有节日中所占地位可见一斑。春节不仅仅是汉民族非常重大的节日,恩施土家人对春节也颇为重视。但是,在时间上和习俗上恩施土家人的除夕和汉民族有所不同。

“土司神座设堂前,门后鱼蔬祀祖先。今岁岁除逢二八,早收鸡犬过新年。”(郑虎文)这是一首描写恩施土家族人除夕夜用鱼肉蔬菜祭祀祖先的场面的竹枝词。土家族人的新年与其他民族不同,要提前一天。过大年,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在腊月二十八。为什么要提前呢?有三种说法:一种讲法是说“土家人比较好吃”。俗话讲:“大人望办田,小伢望过年”,土家人生活不富裕,有点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留到过年的时候吃穿,孩子们就天天巴望着过年,大人们呢,为了顺着小孩的意思,就把过年提前了。另一种讲法跟战争有关,据说嘉靖年间,在江浙一带倭寇为患。朝廷急招土家兵平乱,但当时已逼近年关,土家人为了不延误战机,决定提前过年。在接下来的平乱战役中,土家兵气势如虹,捷报频频传来。为了纪念这次保国安民的大胜利,以后年年都把过年提前了。第三种说法也与战争有关,时间上比嘉靖更早。有的说是在秦汉之际,有的说是在五代之际,客王入侵溪峒,将土兵围困在一个山头近一月,年关将近,大家都很想回家与亲人团圆。土王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在第二天敌人过年时趁机突围下山。于是第二天,当敌人正在过年时,土王出其不意的发起了进攻,将客王打得狼狈而逃。大家认为,这是提前过年带来的吉祥,于是以后年年都把过年提前了。

在除夕夜,土家人用鱼肉蔬菜等供品,在大堂祭祀陈列土司的神座,在门后祭祀祖先,早早的把鸡犬等家禽关到别的房间,以示庄重。诗人用简练的诗句描述了土家族在除夕之夜大致的祭祀风俗。从改土归流后,设土司神座在大堂的风俗已不复存在。

“新正各寨鬼开堂,男女神前摆手来。上自初三下十八,一家歌鼓百家陪。”(郑虎文)土家每寨都设有祠堂称“鬼堂”。正月从初三到十八,寨民依次去鬼堂祭祀,男女都可去,群歌击鼓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谓之“摆手”。摆手舞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人寿年丰的一种舞蹈仪式。在现代,摆手舞作为一种土家人特有的民族舞蹈形式沿袭下来,有重大节日,大家会群之舞之。

婚姻一直以来都是备受重视的人生大事,土家族的婚俗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迥异,清朝乾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郑虎文有土家竹枝词一首,写出了土家婚俗的与众不同之处。

“女不嫁时阿捏羞,女若嫁时愁复愁。舅家来催还骨种,无钱将女折肥牛。”(郑虎文)土家人以女大未嫁为羞。称母亲为阿捏,女儿大了而未嫁,母家以为羞,嫁女儿的人家必须给舅舅家厚礼,称为“还骨种”。但是所置办的厚礼为肥牛一头,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土家人来说礼物很重,只有富人能办,贫穷的人家就只能把一个女儿许给舅舅的儿子,其他的女儿才能出嫁。据次竹枝词介绍该风俗存于恩施咸丰县,但据考证,此风俗已不复存在。

“一家女儿新嫁郎,十家女儿伴新妆。红灯四壁云垂地,彻夜笙歌漏正长。”(王伟)“画罗执扇到街前,去赴邻家姊妹筵。毕竟助妆何物好,争探袖内出花钿。”(王伟)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一般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分为“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内容。大致内容分别为舍不得母亲,舍不得妹妹,骂媒人。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在出嫁前夜,有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一说。陪十姊妹在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举行,入夜,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红烛生辉,香烟缭绕。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被邀的九位土家未婚女子围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谓之陪十姊妹。听歌看热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歌声通宵达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个时辰才降下帷幕。陪十兄弟在过礼回来后举行,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土家男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哭嫁,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习俗现在仍广泛存在于恩施各大县市。

土家族人依山傍水而居,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郑虎文在土家竹枝词中多有提及。

“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惟有客来沿旧俗,常需咂酒与油茶。”(郑虎文)恩施地处山区,光照较少,地湿寒气较重,养成嗜酒的习俗。按土家旧俗,有亲宾宴会,主人用坛装酒,以竿吸酒。敬酒时主人直接用竹竿吸酒为敬,然后用毛巾拭竿请宾客接饮。油茶汤为土家族特有的茶文化现象,土家语称“色斯泽沙”。 土家族人好客,每当客人来到寨子,男主人陪来客聊天时,主妇便函走进火炉屋,在青条石嵌边的四方形火坑上架起锅,用茶油或猪油炸出一碗碗核桃仁、炒米、芝麻、花生米、黄豆、苞米花等。食物炸好后,端出来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接着主妇又在锅里倒进适量的茶油,待油冒青烟时,放一小把茶叶及花椒、胡椒、生姜丝、食盐等佐料,爆炒几下,接着倒入锅内一小瓢冷水,用锅铲挤压、搅动,再加水稍煮几分钟,撒点葱花、大蒜。汤烧开后,冲进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滚热喷香的油茶汤就做好了。喝油茶汤不用筷子或汤匙,而要连渣带汤一起喝下去。

《湖北竹枝词》恩施篇描写了恩施土家人民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再现了恩施土家人特有的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诗人多为土生土长的恩施人或者曾在恩施任官,对恩施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十分熟悉,对恩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从诗人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对故土的眷眷深情。

参考文献:

[1]《湖北竹枝词》[M].湖北人民出版社.

[2]袁希正.《建始县民族志》[M].湖北长江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3]周伟明、安治国.《咸丰县民族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

[4]《恩施市民族志》[M].

[5]恩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恩施县志》[M].

梅冰,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应用。

猜你喜欢

竹枝词土家恩施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盛夏的离别
书法《竹枝词》
飞檐走壁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家的团圆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