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饮酒.结庐在人境》随想

2009-07-14王云鹏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飞鸟南山田园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那淡远闲适的意境,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与大自然契合的和谐境界,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获得审美的体验。

诗的前四句用清丽淡雅的语言概括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与满足,将诗人的生活志趣和人生态度和盘托出。“心远地自偏”,作者在精神上、心灵深处,已经对争名夺利的世界淡远、超脱、漠然,“心远”的天空澄明辽远。平淡纯美、质朴自然,言约意丰。

中间四句写景状物,诗人用平淡的叙述,不假雕饰的语言,摹画出一幅淡远幽雅的自然图景,把主观情感的抒发承载于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

“诗言志”,靠的是形象。形象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不同物象会寄寓作者不同的情感,甚至同一物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甚或在同一诗人笔下,也会因作者的处境、主观情感的不同而承载不同的情感。在历史长河中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物被感情化为物象后,具有稳定的承载意义,此谓意象。陶渊明的大部分诗歌都采用了寄托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其笔下的鸟、菊花、松等,都寄寓了其主观情绪,展示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诗歌中的“南山”出现频率比较高,诗人如此钟爱它,不可能仅仅是实指一座山,也应该有所寄托吧。通行的注释“南山”即庐山。沈从文的文章《“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生前未发表)则认为南山指“商山四皓”。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更有道理。若“南山”是用“南山四皓”之典,则更能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南山四皓先是避乱远祸,隐居商山,后有出山辅政之举,故陶渊明视其为圣贤。“南山”为虚,是一种精神和象征,就与作者的心境、追求和谐地融为一体,营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画面,给人以浮想联翩的余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若把“南山”坐实为庐山,就失去了原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作者在东篱采菊之时,“悠然”地“见南山”。这看似“悠然”的生活,其实并不悠然、惬意。这里的“悠然”并非什么也没想,而是有“真意”的,这“真意”是什么?需在“南山”里追觅。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敬慕曾祖的功业,年轻时就有“大济于苍生”之志,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重振家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一次次出仕。但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不得不去危图安,隐居田园。尽管田园幽静恬美,生活闲适惬意,在心灵与生活上,找到了自己的栖止之所,但在他的心灵深处依然跳动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的思绪。想“大济于苍生”却又不愿屈从流俗,想清高自守却又难舍济世情怀。陶渊明在仕与隐、美好的田园与丑恶的现实中徘徊、挣扎,在“悠然”中追忆往事,在温馨的夕阳中,孤独与幻灭、失落与感伤油然而生。我们在品读陶渊明作品时,觉得陶渊明在优美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该是多么悠闲惬意啊!但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痛苦,心灵的撕裂,又有谁理解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夕阳、飞鸟、秋菊、东篱构成了一幅天然优美、自然静谧的田园图画,作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山气”是作者心中的一片澄明之气,而“飞鸟”回归于此佳趣横生的“山气”中,正暗示着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呼应共鸣,浑然一体。而且飞鸟早出晚归,远近觅食,有困顿劳碌疲惫紧张,也有安顿休息轻松愉悦,该去则去,该回则回,一切顺其自然。那飞翔的鸟儿寄寓着作者渴望不拘世俗、自由自在的心灵!作者感受自然,参悟人生,豁然开朗:那份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自己的真正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才是自己的真正归宿。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人格获得了独立自由与发展,痛苦不安的心灵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宁静与慰藉。诗人似乎进入了一种神情恍惚、虚无缥缈之境,与作者心目中若隐若现、若影若幻的“南山”,共同传达出一种玄远、高渺、朦胧的老庄哲理,令人咀嚼不已、回味无穷,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最后二句,是通篇的点睛之笔,全诗的总结:作者领悟到的生命真谛,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说作者心灵的激荡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显然,这里的“真意”已隐含在上文中,无需言明,“忘言”二字具有“此时无言胜有言”的艺术效果。

王云鹏,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七中高三(五)班学生。

猜你喜欢

飞鸟南山田园
飞鸟
在深秋,共南山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飞鸟
飞鸟
岛与飞鸟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