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2009-07-14张琳丁海军
张 琳 丁海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有了学生的话语那才是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生总是“沉默不语”,甚至有些学生一堂课“一语不发”。但下课铃响,一个个津津乐道,说得眉飞色舞。孩子们为什么就是和课堂“过不去”呢?教师怎样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第一,“让说”。
在时间上保证让学生有说的机会。采用“10+35”的时间模式,每节课老师讲授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不得少于35分钟。先小组内说,然后全班说,这样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在班上营造一种“参与无误”的氛围。学生不说有顾虑:讲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同学会不会讽刺?但是,如果你把最简单的问题给他,只要开口就不会有错,也许他就不会“恐惧”了。如教《苏州园林》,在课前,我布置让大家动手搜集作者和我国园林建设的一些简介资料,还帮他们准备了一些园林的图片发给每个小组。这也是特意为那些潜能生准备的,还有字词、作者简介,只要他们开口就不会有错。所以我们要变着法子给他们说的机会,哪怕是一看就明白的,最初也可由学生说出来。
第二,“敢说”。
充分的预习是学生“敢说”的前提。孩子们不敢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怕说错。“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的预习就是帮他们做好准备。我们都知道,预习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不是自习,而是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探讨、师生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教师要从目标、重点、难点上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做好笔记。这样,孩子们准备好了,回答问题也就有了底气,也就不会怕了。
教师的激励使学生有“说”的自信。要他们敢说,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评价语言。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不要急于做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做定性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即使学生有错误,我们也要先肯定他的勇气和踊跃参与,然后引导他再深入的思考,而不能全盘否定。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即使错了,老师也不会责怪我”,这样还怕他们不敢说吗?
第三,“会说”。
开放的课堂谁都想要,可是老师把课堂放开了,学生却收不了。常常在听公开课时,学生说话了,但是说的“天南海北,漫无边际”,最后老师是“覆水难收”,匆忙收场。因此,在学生开了口的基础上,老师就要引导他们“会说”。“会说”,即说得有内容、有道理、有条理,这也是说的最高境界,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讲普通话,语音清晰,态度自然;语句连贯,意思完整;内容具体,有条理性。并相应地开展各类训练活动:配乐诗朗诵,每日新闻,每日趣闻……
循序渐进,让学生会说。我经常开展口头作文、命题演讲、辩论赛、讲故事等活动促使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吕淑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语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可见,学生会说了也就会作文了。
第四,“乐说”。
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我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做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问题准备发言交流,在发言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利用节假日和重大新闻事件,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中秋节”开展“中秋趣谈”知识趣谈,如“三八妇女节”,举办“妈妈的趣闻”口头作文竞赛,“北京奥运会”开展“话奥运”,“神七”升天开展“梦游太空”等说话活动,“汶川地震”话“感动”……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课堂因说而精彩。
张琳,湖南华容县宋市中学教师;丁海军,湖南华容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