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以情动人和以情育人
2009-07-14李美旋
语文本身具有特殊而丰富的内在情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主体教学的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知识的掌握,忽视情感的培养,就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的心灵,且有悖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势必会造成语文人文性的缺失,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其实,文章并非无情物,蕴含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情感为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2008年全区初中课程改革探究课比赛现场,崇左市扶绥县试验学校的潘新凤老师上了一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探究课,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进行情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潘老师在教学中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求,使情感和思想达到默契。
一.导入与结课创设情境,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
(一)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语文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但学生的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自己倾情于胸,才能用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潘新凤老师善于运用“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营造诗情画意的文学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了爱的震撼力量,理解了“爱创造了生命的美,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二)创新课堂教学导入。潘新凤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就与同学们谈论刚刚闭幕的残奥会,并播放盲人歌手杨海涛在残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唱,通过讲述杨海涛成功背后的故事,引出本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另一个盲孩子的世界。一上课,潘老师就联系残奥会和盲人歌手杨海涛的故事来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同时,用幻灯片展现海子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让盲孩子成为引发学生关注的焦点。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能将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注入课堂。潘新凤老师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盲人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唤起学生的同情心,继而自然的引出关于爱的话题,为后面创设爱的情感氛围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创设结课情境。在师生共同完成课文小结之后,幻灯片上徐徐出现这样的字幕:
我是幸福的
因为我爱
因为我被爱
学生带着感动读着屏幕上的话语,同时,潘新凤老师播放了学生们所熟知的歌曲《感恩的心》及感恩画面的MTV,然后师生合唱,老师带领大家做心型手势。视听的完美结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爱的感受,潘新凤老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直观材料,创造动情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感到“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使得课已结,意未尽。这样的结课方式与之前的课堂导入遥相呼应,使学生再次掀起情感高潮,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结束,潘新凤老师都是利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不知不觉受到了美好心灵的熏陶,“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进行多样化的朗读,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一)注重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潘老师没有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而是利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的诗一般优美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她先利用自身的朗读优势朗读有关自然段,挑起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再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然后配着优美的音乐声分角色读,齐读,让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通过声音传达了出来。同时,潘新凤老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比较性朗读,鼓励学生互相点评,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而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提高到了新的阶段。
(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的情感。教师范读时潜心投入、情感充沛,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感受到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温暖与幸福。在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真正唤起情感的共鸣。并且,潘老师在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之后,针对所读段落提问,再到后来的配乐分角色朗读,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的过程,从低层次的感知性阅读过渡到高层次的感受性阅读。
(三)注重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样化朗读。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它有着其它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进行多样化的朗读更能让人体验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反复及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朗读中体味涵泳,感情自然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育人目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简单的“说教”方式远远比不上的。
三.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将学生带出童话。
(一)通过合作与联想引导情感。潘新凤老师把学生带进充满夸张、想象、童稚、纯真的童话之后,在后面的合作讨论环节中,继续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将学生带出童话。在学生对整篇童话有了大致体会之后,潘新凤老师让学生讨论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并让学生谈谈感想,问题提出后,前后座同学互相讨论交流。讨论结束后,对学生所说的“关爱弱者”,教师给予了肯定,继而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从影子的角度来说的,可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总结呢?”这一引发,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关注文本,而且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于是便引出了“盲孩子虽然残疾,但没有放弃生活和追求”、“爱自己,爱别人”、“感受生活的幸福”等说法。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以童话为镜子,构建了幻想与现实的联系。
(二)课堂教育与联系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情感。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童话都是文质兼美、情理隽永的名篇佳作。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初中童话教学可谓是学生“最后的童话大餐”。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开始具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针对这个特点,初中童话教学的层次应当在小学童话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更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分析品味的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社会的意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充满了爱心的童话,潘新凤老师在课文与孩子的内心建立桥梁,让学生联系生活谈感想和体验,从而更容易使学生把课文真正融入自己的内心,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的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特殊而丰富的内在情感。语文教育除语言教育功能外,更是一种爱的教育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用真善美充实内心,健全人格的教育。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要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应得到价值熏陶,形成完美人格。毕竟,“文学即人学”。在学生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善于借助内隐于文字材料里关涉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感悟,就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联想到他人,联想到整个社会,进而生发出积极的情感,得到认知的落实。
李美旋,女,广西师范学院语文课程教学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