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诊断及并发症
2009-07-13杨玺
杨 玺
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展而来,少部分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有关。肺心病在我国较为常见,根据国内近年的统计,其平均患病率为0.41%~O.47%。患病年龄多>40岁,随着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
诊断
病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胸廓病变、肺血管病等原发疾病史。
临床表现
代偿期主要有咳嗽、咳痰、活动后心悸、气短、紫绀、乏力等症状,即以原发胸肺疾患的表现及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的体征为主。这时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剑突下有收缩期搏动。诊断肺心病的主要症状依据如下:①长期反复咳嗽、咳痰。②每到寒冷季节病情加重,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变浓或呈黄色。③上楼梯或快步走路时,感觉气短,甚至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心悸气短。④指端、口唇及口唇四周呈青紫色。⑤心率加快,心律不齐。⑥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失代偿期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患者心悸气促、恶心呕吐、腹胀纳差、下肢水肿、心率增快等。重者可有明显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①出现右心衰竭的症状、体征,少数患者或伴冠心病者也可同时出现左心衰竭。②呼吸衰竭:表现为低氧血症,当氧分压<40 mmHg时,可出现明显紫绀。缺氧更严重者则有躁动不安、抽搐、昏迷;高碳酸血症主要表现为头痛、头胀、幻觉、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抽搐、双手扑翼样震颤,重者可致昏迷。检查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肢体温暖多汗,浅表静脉扩张,洪脉。当呼吸衰竭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即称为肺性脑病。
急性加重期常伴有严重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辅助检查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血清钾、钠、氯、钙、镁均可有变化,除钾以外,其他多低于正常。部分患者有尿素氮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②胸部x线检查:右肺下动脉干增宽,横径≥15 mm;右肺动脉段凸出≥3mill;中心肺动脉扩张和外周分支纤细;右前斜位圆锥部明显凸出(≥7 mm)或右心室增大。③心电图检查:有肺型P波、低电压、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束支完全或不完全阻滞,以及v1~v3出现Qs波,酷似前壁心肌梗死图形。④血气分析:晚期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⑥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肺动脉内径、右室流出道、房室腔增大,室壁及间隔增厚。⑥肺阻抗血流图、放射性核素测定、右心漂浮导管等检查。⑦其他: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患者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可以指导抗菌药物的选用。
并发症
肺性脑病严重肺心病情况下可发生。因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使脑细胞内Ir增加,pH值降低,脑细胞内酸中毒,从而使得脑血流增加及血管通透性增强,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精神症状。如同休克那样,死亡率偏高,一旦发生需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治疗。
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比较常见,均达30%。多出现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时,主要原因:①通气功能障碍:使肺泡通气量减少或过度,导致C02潴留或排出过多,产生呼吸性酸或碱中毒;②换气功能障碍:系缺氧刺激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量而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缺氧还使无氧代谢增强,酸性产物积聚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③医源性因素:系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其对治疗及预后皆有重要意义,应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心律失常为最常见并发症。主要由缺氧、高碳酸血症、肺动脉高压引起,也可能与心肌损害、药物毒性及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多致心肌兴奋性异常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房性早搏、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这类心律失常比一般心律失常更严重,须采取综合措施方能奏效。
休克约占7.3%,与严重感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大出血有密切关系,由于引起有效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衰竭,便心排血量锐减而发生的休克。临床上以感染性休克最为多见,死亡率偏高,资料表明>60%。肺心病休克并不多见,一旦发生,预后不良。因而必须及时救治,不得延误。
消化道出血是肺心病晚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3.8%,也是肺心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休克、缺氧、酸中毒常是常见的诱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心病常因感染、缺氧、红细胞增高及酸中毒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