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2009-07-13孙坤方
孙坤方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努力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生活实践成为重要的教材
生活是语文之源。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有兴趣,有动力。许多教育家也倡导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直接从客观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那么,如何使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呢?
1、创设生活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和感受,不但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学习口语交际课《指路》时,教师可让一个小朋友扮演家长或解放军,另一个小朋友扮演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生活情境中,明白为别人指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学会为别人指路。
2、寻找生活形象
低年级的学生对一些抽象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概念理解最为困难,我们可想办法变抽象为形象。从学生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作为凭借,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世界多美》一课中有“蓝湛湛”“绿茵茵”等词语,这些词语是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如果按词典字义教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有什么景物是蓝湛湛的,什么景物是绿茵茵的,学生很快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出“蓝湛湛的海水”“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麦苗”“绿茵茵的稻秧”等相联系的景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的能力,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理解词语的方法。
3、引起生活的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对有些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与想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与所学内容的共鸣点,从而体验“恍然大悟”的感觉。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一年级学生理解“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个句子时往往有困难,尽管有的老师做了往瓶子里面装石子的实验,但学生对瓶子里的水为什么升高,仍只能从“升高”这一结论来理解。有一位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同学们联想:“洗澡时,当你坐进装满水的浴桶或浴池里时,水有什么变化?”学生一下就活跃起来,有的说水变多了,有的说水流出来了。学生由于理解到自己的身体占据了水的位置、因而把水挤出来的道理,也就理解了瓶子装进石子后水升高的现象。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基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小学生在上学时并不是一无所有,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并且小学生爱好想象,喜爱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快乐,掌握知识。
1、课前准备活动化
例如口语交际《春天来了》一课,教师要课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从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衣着等方面去观察和感受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图中的那个小朋友,把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春天讲给大家听。
2、课堂教学活动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个体生活经验等),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组织师生愉快合作,积极探索。把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上来。让学生通过思辨、表演理解课本上的内容,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例如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己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动手制作野猪、小象、袋鼠的头饰,了解他们的本领。在上课时,通过表演来再现文章的场景,使他们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3、课后延伸活动化
课本选编的课文,很多是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的,特别是一些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讲的这个道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像《咏华山》《东方明珠》等,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会有更深的感受,对课文中的词句及语言表达方法会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学过《看菊花》这篇课文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亲眼目睹菊花的绚丽多姿,用心体会菊花凌风独自绽放、不畏严寒的品格。
责编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