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脉搏 实现有效增分
2009-07-13相阳
相 阳
2009年的高考已进入倒计时,此时也正是我们长期备考后的收获季节。我们要通过这最后阶段的科学操作,把之前学到的知识、拥有的能力,真正变成考场得分的工具。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掌握高考的命题趋势,把握各部分内容的考核标准:了解现状,明确自己参加高考的目标:采取科学的手段,实现最后阶段的有效增分:调整状态,实现考场上的充分发挥。
一、2008年命题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1、稳定为2009年高考命题的主旋律
2009年考纲相对2008年没有做大的调整,这就意味着2009年的高考命题将以稳定为主旋律,具体地说,将在考查内容、试题形式、难度安排三个方面保持稳定。
2、继续坚持能力立意
2008年的命题,尤其是数学学科难度稍大,但考核方向正确。实际上,就每一道题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只是需要灵活思考的题目多了一些。导致考生不适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的命题会继续坚持能力立意不动摇,强调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能力的重点考查,有效落实知识对能力的承载作用,把握好各项能力的考核标准。
3、重点内容重点考
高考命题仍然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要求: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要达到必要的深度:主干知识构成试卷的主体,约占80%的分数:尤其重视各学科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独到方法,以及各学科自成体系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各个学科的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建议:不求知识的全面系统,强调优势发挥。考生应利用考纲整合教材,利用试题回归教材。把备考注意力放在主干知识上,强调对主干知识的深刻理解、多角度应用。
4、促进新课程的推进
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第10条要求,深化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现行高考怎样逐步向新课程下的高考过渡是值得研究的,2008年的高考尤其是数学学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9年的高考会继续加大和新课程的联系:高考命题将逐步落实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和新课程关系密切的内容将成为考核的重点内容;逐步落实试题的实用性、选择性和开放性:逐步明确各科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等四项内容的具体考法。
5、适当创新,加强综合性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制试题,是近年来数学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2008年的高考在这方面有着较好的体现。这些试题,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联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充分展现了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力度。
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加强选择性,强调知识的载体作用。命题时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备考时要追求最佳答案。加大知识之间的关联,考生要把握好知识点对典型试题的支撑作用。利用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结构设计上多角度大胆创新。
二、考前四步增分操作
1、充分发挥优势
目标要求多得分。汇总自己的得分点,尽可能强化提高。
时间安排4月初~4月底,20天左右。
增分要求各科合计至少20分。
操作建议(1)根据考试大纲,整合教材,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2)总结各次考试的情况,汇总自己的优势以及进一步的增分点,并强化提高。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增分目标,并分解到具体的试题、知识块上,然后强化提高。(3)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包括答题顺序、时间安排、草稿纸的应用、复查的方法等。
2、查漏补缺
目标要求少丢分。挖掘、整理自己得分上的问题并有效地避免无谓的失分。
时间安排4月底~5月上旬,20天左右。
增分要求各科合计至少30分。
操作建议(1)将自己整理的错题本上的试题分类总结,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消灭错题了。(2)对照高考题的评分标准分析自己的答题模式。(3)越到最后,越应抓落实,教师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4)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按原因将错题归类,特别要把那些容易解决的失分(如粗心大意、时间分配不合理)尽早解决掉。
3、重点专题突破
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突破。
时间安排5月上旬一5月底,15天左右。
增分要求各科合计至少15分。
操作建议(1)学校通过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形成若干个重点专题,利用典型试题进行突破。(2)对每一个专题都应让学生积极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进行考生能力的有效提升,完成最后的冲刺。这个冲刺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但必须在愉快的状态下完成。(3)利用错题本检验自己的操作。(4)总结、积累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学生能比较全面、熟练、准确地掌握各科知识,提升高考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进而信心百倍。
4、自主复习
目标要求考前调整,满怀信心上考场。
时间安排考前10-15天。
增分要求保持现有水平,确保在考场上的充分发挥。
操作建议(1)进行适应性训练,提高对高考题的感觉。(2)确保错题本上的错误不会在高考中出现。(3)充分利用自己在长期备考中积累的相关资料。(4)避免用新的模拟题和信息干扰、影响自己的正常备考。
三、各层次考生的增分策略
高考命题是分层命题的,考生必须对号入座才能高效增分。
以数学为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把考生分为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考生都有相应的增分空间,但增分幅度和具体办法有所不同。
1、分数在70-80分及其以下的考生
增分标准90-100分。
增分办法(1)树立增分信心,同时要清楚能够增分的幅度。(2)立足基础,确定自己得到90分的得分点,落实到具体的知识块和题目上。(3)强化训练与得分点关系密切的内容。(4)明确答题技巧和答题时间安排。
2、分数稳定在90-100分左右的考生
增分标准120分左右。
增分办法(1)增分的关键是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2)敢于并善于舍弃最难的题目。(3)考场上的答题要做到适可而止。(4)靠思维能力尽可能多得分。
3、分数稳定在120-130分左右的考生
增分标准因人而异。对数学有感觉、学得不是很辛苦的考生可以进一步提高。
增分办法(1)主要靠扬长避短,这个层次的考生不应有弱项。(2)要适应、熟悉高考中难题的要求。(3)在答题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尤其是要在容易题上节约出时间。
四、解决高兴状态下丢分的四种现象
让考生在高兴状态下丢分是命题老师
的一种惯用手段。他们一方面要对考生进行人文关怀,让考生充分发挥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拉开不同层次考生间的距离。总结近几年考生的答题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现象:
1、审题不仔细、不认真
对容易的题目,考生看题一目十行,对题目仅仅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就按照自己掌握的方法迅速答题。对熟悉的题目(背景安排、设问方式),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想当然答题。
中等偏上的学生对于相对容易的、熟悉的题目往往出现审题不仔细、不认真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答题时间有些紧张,同时很多题目又都会做。于是就会在容易题上抢时间。造成审题不认真而出错。
要知道,高考命题老师是不可能把熟悉的试题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高考题的,他一定会加以改造,题干可能改动不大,但是答案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还以为押上题了,兴奋之中把掌握的答案一字不差地写下来,以为可以得满分,但一对标准答案,就会目瞪口呆。
2、解题思路不灵活,陷入命题老师设立的陷阱,解题效率低
现在的高考命题正在对备考中的各种模式化的备考方式进行冲击,也就是考生用这些模式化的方法和技巧答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做不出来。
如2006年安徽数学卷16题,该题是一道填空题,满分4分。大致的要求是:一个正方体斜着放在一个平面上,一个顶点A落在平面上,其余七个顶点在平面的同一侧。题目给出了与顶点A相邻的三个顶点到平面的距离。上平面的相邻点A到平面的距离为4。下平面的相邻点B、c到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和2。题目求另外四个顶点到该平面的距离。为了简化,题目给出了五个数(3、4、5、6、7),让考生从中选出四个来。
该题的背景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体,求的是点到平面的距离。考生看到这道题,首先的感觉是应该会做。然后就开始联系自己掌握的各种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方法,只不过麻烦一些,要求四个点,用这些传统的方法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20分钟才得到4分,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实,该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正方体共有8个顶点,我们知道A和A'、B和B'、c和c'、D和D'到平面的距离差是相等的,而且为4。这样我们就知道了B'到平面的距离为1+4=5:c'到平面的距离为2+4=6。题目给出的5个数中,5、6已经被选,要从剩下的3个数中再选两个,而且这两个数的差为4,我们只能选3和7。至此,题目的答案就出来了,四个数为:3、5、6、7。
用这样的方法最多两分钟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3、答题不规范
考生由于平时对某些知识掌握不准确,对熟悉的题目没有深入思考。对评分标准把握不准,平时训练思维不严谨等原因,致使自己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出入,于是被扣分。同时。更要注意:高考阅卷中,中等偏上的试题对规范性要求非常高,甚至近乎苛刻。
现在高考的重要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组织答案,学科语言应使用规范;符合题目的设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答案文字量较大的题目要求答案有内在的逻辑性、层次感。
理科学生为避免跳步,尽可能写得详细。文科则覆盖得分点,实际上这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如在解析几何试题中,经常有圆锥曲线和直线相交的情况、这时我们把两个方程联立,就会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考生看见了自己非常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马上条件反射性地想到韦达定理,便立即使用。这样做,最后的结论不会错,但在高考阅卷中一定会被扣分。因为,在不知道前提是否成立的情况下,你擅自使用了韦达定理,逻辑混乱!你应该先说明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该方程的确是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该方程有两个实根,定理才能使用。
这就说明,考生跳步的关键还是逻辑关系方面的问题。
4、知识有盲点
曾经有一个考生,当年参加数学竞赛获奖,被保送到一所重点大学。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考上更好的北京大学,于是放弃了保送资格,参加高考。在数学高考中,有一道涉及余弦定理的大题,可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把余弦定理的正负号记反了,于是当年的数学高考他得了138分。换其他的考生,可能会对自己的答题满意,可他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影响了后面考试的发挥。最终,按他的实际分数,只能被一所一般的重点大学录取(比被保送的学校还要差)。当年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轻松地考进了北京大学。
应该说,这个考生还算幸运,因为他选择了复读,否则,他必须进入那所比较差的学校,那么“余弦定理的正负号”将成为其终生的遗憾。
要注意,知识上的盲点尤其对高水平的学生危害极大。
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浮躁、紧张、粗心和习惯不好,也不应完全归咎于学习任务重、复习时间紧、高考评分标准太严格等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科学素养差以及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
实际上,上述四种高兴状态下丢分的现象,涵盖了解题的三个步骤以及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即:全面仔细地审题,找到解题思路,形成规范的答案。
我们以前的备考,对上述三个步骤关注的侧重点有些偏颇。如对于审题:重视难题、偏题、创新题,而忽视容易题、熟悉题的审题要求。对于解题思路:机械记忆,要求考生多记、多背教辅资料上的方法、技巧。而不重视适合自己的、灵活的解题思路的掌握。对于形成答案:大多采用覆盖得分点的方法,还有的考生怕耽误时间,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
总之。在最后的备考阶段,操作得当,就会在成绩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反之,也很容易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毁于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