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与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更强烈
2009-07-13杨滨瑜
杨滨瑜
美国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与宽容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与宽容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与宽容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每个班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是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他们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最容易被老师“遗忘”的学生。我班的小郭同学就是这样。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的地面上掉了一些零食。许多同学说笑着绕过。这时,小郭同学看到了地上的零食,先是告诉大家不要踩住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地面扫净,又用拖把拖了一遍。我在班级表扬了小郭,赞美他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上发现了小郭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在他身上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为班级卫生委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实践使我懂得,我们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
情感是行动的源泉。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那么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在很多情况下,应对学生施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含蓄委婉的批评,较直来直去的呵斥更容易为他们接受。教师应当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例如我针对班级中学生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玉米。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玉米棒也长不出来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受到了一些启迪呢?”虽然我没有点明那些早恋的学生姓名,但效果却非常明显。一段时间之后,班内的早恋现象基本消失了。
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有时教师的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感受教师的期待,把外在规范的约束变成自我的压力。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我校学生的来源复杂,有些受家庭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捣乱。如果教师使用自己的权力进行压制,表面上可能会让他们暂时平静,可实际上他们不一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会滋生一种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当心平气和一点,努力创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
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这样写道:“当你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有一次,我正在课堂上评讲试卷,安静的课堂忽然传来嗡嗡的说话声音。我留意一看,原来是几个男生把头埋在课桌下边看课外书边聊天。我气得真想发火,但又极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用平和的声调说:“请班级里所有的男子汉把头抬起来,因为你们的举止不仅能体现自己的修养,而且也会在老师和每一个同学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全班的男生都挺直了腰杆昂起了头,这几位男生心领神会,立刻停止说话,开始认真听讲。我的宽容不仅维护了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宽容,也会在生活中学会宽容。
著名思想家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学生也能从语言的表面意义和老师的表情、姿态中,准确地领悟到其语言的内在含义,使其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沟通的目的。宽容的传递一定会带来师生关系的融洽以及教学的和谐发展。
本栏责编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