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青年流行热潮下的冷思考
2009-07-13李江静
李江静
所谓“中国风”,是指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这一潮流继“日流”“韩流”后在我国引领了新的流行时尚,中国音乐、中国影视、中国时装、中国功夫、中国明星已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助推了这一潮流,大有赶超“韩流”之势。时下,“中国风”已经成为青年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
一、新时代、新潮流——“中国风”盛行华夏
华语乐坛“中国炫”自流行歌手周杰伦红得发紫以后,每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格歌曲的他引领了“中国风”在乐坛的回归。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涌入青年消费市场,“中国风”音乐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发展势如破竹。从吟唱“我们讲的话,让世界认真听话”的《中国话》,到穿插“曹操”“华佗”等人物形象的《曹操》,再到讲述“牡丹亭”的《在梅边》,这些歌曲都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和追捧。特别是“女子十二乐坊”走红以后,经“天王”周杰伦的推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融入琵琶、二胡等中国古典乐器的歌曲。青年不再只是热衷“爱你爱到心碎”的情歌,而是唱着“好美丽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的歌词,沉浸在富有中国文化和历史韵味的音乐里。
影视剧场“中国热”2008年,美国“梦工厂”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推出了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首映当日就突破了千万元的票房。并被业内人士预测为第一部有可能在中国票房过亿的动画片。接着,又有好莱坞拍摄的《功夫之王》与国产影片《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展现古典文化的影片交相辉映,在国内各大影院叫座。此后,《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电视剧又引起新一轮的“中国风”热潮。《武林外传》2006年在央视上映,播出的第一周,收视率就达到9.49%,其受众主要是青少年群体。近几年的寒暑假期间,各电视台都通过连续重播《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电视剧来提高收视率。由此可以窥见青少年对中国影视的喜爱程度。
时装服饰“中国红”2008之夏,不仅全世界的目光因北京奥运而聚焦中国,中国在国际时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让世人瞩目。大牌设计师们为中国元素赋予了新的魅力,中国红在T台上点燃,Kenzo、Lancel、Gucci等17个全球顶级名牌史无前例地以“中国风味”为主题进行创作,掀起了时装的“中国风”。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礼仪小姐美艳的旗袍装助推了这一波澜,她们富有韵味的装束纷纷被时尚女孩效仿。一时间,琳琅满目、款式各异的旗袍充斥各大商场。很多女孩子都想当一回《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以旗袍来展现自己古典式的秀美。除了时装。具有中国风味的饰物,如美丽的中国结坠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玩偶、中国娃娃样的陶瓷制品等,都成了青年热衷的对象。
文娱休闲“中国雅”从刘心武“读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再到于丹讲《论语》《庄子》,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在借中国传统文化捧红一批学者的同时,也在青年群体中引发了一股崇尚传统文化的风气。他们竞相购买演讲者们的著作,纷纷以自己能够重述演讲者们“传授”的知识为荣。继“百家讲坛”之后,《功夫熊猫》《功夫之王》的热播又推广了“太极”“仁”“和”等传统观念,加深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2008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书法、水墨画、古典舞、戏曲、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艺术也列入了青年人心目中的“当红榜”。这些中国式的雅致情调成为青年的消费时尚。以流行文化中的“旅游热”为例,许多青年选择游历中华名山大川、山居幽镇等名胜古迹,以表明自己具有“中国雅”的情怀。
二、追本溯源——缘何刮起“中国风”
台湾中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须文蔚分析“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两岸三地的影视文化对古典文学和历史下这么深的工夫。从电影、电视到唱片,都可以看见、听见中华文化的踪影。”究其原因,青年对时尚的追求是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才是将“中国风”浪潮推向发展高峰的主要动力。
“时尚,非一般的感觉!”时尚文化与青年群体密不可分。青年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又处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利地位上。因此。他们具有捕捉社会流行时尚的优先条件和可能。同时,青年又常常有着强烈抵制旧事物的心理和渴求尝试新事物的心理,对各种新思潮、新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自己独特的品味与个性,以此引起他人的重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直抒胸臆,率性而为。积极构建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所以他们总能走在流行的前沿,扮演时尚“弄潮儿”的角色。从“日流”“韩流”再到“欧美流”,都可以发现青年不可动摇的“领头羊”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青年的参与,任何潮流都不成其为“流行”。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和商业化的运作又推波助澜地将“中国风”炒得极为火爆,许多影视歌星、文学名士、体坛骄子的穿戴和举动都鲜明地打上了“中国风”烙印。作为走在时尚尖端、标榜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青年人。自然受到影响,率先追逐这一新兴的、“感觉非一般”的时尚文化。
“我与传统文化同根源。”
虽然当代青少年受的是“地球村”时代的开放式教育,耳闻目睹的是新时代气息,但是作为炎黄子孙,他们又生活在华夏文化的氛围之中,通过民族精神的陶冶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学的先驱马林洛夫斯基、波亚士等人早已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习惯、心理因素,并不取决于身体的功能,而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文化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影响仍是根深蒂固的。经历了各种文化潮流的冲击之后,新一代青年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中国风”正好迎合了现代青年渴求了解传统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了流行元素的“中国风”在乐坛、影视圈、时装界等青年热衷的领域都有一席之地,使得“中国风”在“气若游丝”之时就被“嗅觉”敏锐的青年觉察到,为“中国风”的火爆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源远流长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中国文化的本质韵味加上时尚的魅力,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糅合等。都使中国青年对“中国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并成为青年热衷“中国风”的重要原因。
“孔夫子的话,越采越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2008年,中国政府在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和“5·12”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中华民族在其间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令世界人民为之一叹,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聚焦了全世界人民
的眼光,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对中国的文化、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得以推广并受到许多外国人民的欢迎。这些都大大强化了青年的民族认同感,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纵观曾风靡过青年文化市场的“日流”“韩流”以及“欧美流”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化风潮都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使世界瞩目于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了青年一代对本土文化的关心。台湾歌星S.H.E在《中国话》里唱道:“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这些歌词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三、理性的审视——且看青年“中国风”潮流
面对强劲的“中国风”潮流,切不可认为它只带来“动听的旋律”而绝无”靡靡之音”。应当看到,“中国风”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是一把时尚“双刃剑”,既有它的积极意义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以理性的眼光驱散蒙昧的迷雾”,才能使之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崇洋媚外的年轻人?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对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新的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便是一个不断受到社会思潮冲击与洗礼的过程。而青年往往由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边缘性和发展的不成熟性,成了最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一个群体。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外来文化一波接一波地席卷我国,在青年文化市场中掀起层层热浪。因此,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简直是“崇洋媚外”的一代。然而,“中国风“在青年群体中引起的极大反响。却给予这一观点以有力回击。古老的传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表达形式,歌曲、影视等流行元素的表征成了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新阵地,用以表达他们渴求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愿望。而且,青少年以其文化优势的地位向社会其他成员辐射。充当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中介,使人民大众通过流行文化的享用进入文化圈,有了更多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机会。这展现了当代青年具有“‘文化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风潮过后留下了痕迹吗?“中国风”使古老的中华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使传统文化重新闪耀生命的光芒,这正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契机。然而,它在创造和制作的过程中却缺少各种精神的沉淀,在文化加工方面也带有肤浅性、浮躁性,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流行文化。有学者指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流行文化,经历了一段时间传播之后,就会作为“旧”的东西而逐渐消失:于是。“新”的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在这种意义上,“中国风”对青年的影响也是极其肤浅的,如果现实生活缺乏对青年的文化理性导向,就会导致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盲目跟风过后又匆匆地追逐下一阵“流行风”。由此可见,教育者应该关注青年的发展,积极对青年进行引导。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青少年理性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度警惕“中国风”沦为商业盈利的工具。在“中国风”发展的过程中,商家利用青年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时髦的特点,不断将具有中国风味的服饰、音乐、电视剧、游戏等产品推陈出新,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商家在赚得异常可观的商业利润的同时,无疑对“中国风”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青年文化建设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转换思路,改进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尽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却会带来后患无穷的负面效应。例如,有的商家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却用完全违背其本意的恶搞、无厘头等方式进行炒作,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使“中国风”成为纯娱乐性的盈利工具。因此,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文化市场的规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青年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应尽快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日程的议题。
责编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