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森林过量采伐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2009-07-13李建梅等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李建梅等

摘要:本文阐述了森林过量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林医经济和社会稳定,及森林资源可持序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对森林工业定位新的思考。

关键词:森林采伐,森林生态系统,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我国的重要的木材资源,基因资源和环境资源。但在前几十年里,我国东北林区,以完全破坏森林环境,破坏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和全部资源为代价,单独为取得木材的采伐作业方式,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灾难接踵而至,时至今日,森林过量采伐造成的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森林过量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崩溃

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和积存量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它巨大的环境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重要保障。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创造和维持地球生命系统并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从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生产力得到突破性发展,为了满足日益膨涨的人类生存需求和经济发展,盲目地大规模地采伐森林,以获取能源及木材。结果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系统失去平衡。生物循环,矿物循环的正常结构被打乱。再许多地区,大面积采伐使人类干预森林的强度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崩溃。

2、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森林除了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外,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但在我国国有林区,单一以获取木材为目标的采伐作业一直延续到今日。采伐后造林更新并未跟上。结果就是水土流失加剧,自然危机频繁,生态环境恶化。洪水,旱灾,泥石流,和沙尘暴等灾害愈演愈列。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发生了特大洪水,究其根源,就是其上游森林被过量采伐的结果。据水文部门统计,发生特大洪灾的频度正在大副增加。仅松花江建国前150年发生洪灾8次,平均间隔18~19年,而建国后至现在,发生洪灾6次,平均间隔8年,频度增加一倍。在此期间,86.3%的红松林被采伐。很显然,森林具有巨大的截流,减少地表径流,蓄水:和延缓洪峰的功能。

生态环境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他受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口剧增,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也在不断升级。这里涉及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指:森林破坏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随:工业化发展和石油燃料消耗的增长而显著增加,而每公顷;森林可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730kg的氧气。当:大面积森林被破坏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化碳在强光;照射下进行氧化作用并和水气结合成酸雨,对森林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系统进一步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废气导致了“温室效应”:高纬度降水增多,海平面上升;低纬度雨水减少,蒸发量增大。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的不是洪涝就是干旱,这就是所谓的“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现象。此外,还有近代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和地;球表面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也都是由;于人口数量的猛增与森林资源锐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引发的。

3、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森林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维持系统中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尤其是起关键作用的物种,即建群种或共建种。这些物种一旦消失,就会改变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并导致生态系统本身的更替。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首要的就是大面积不科学的森林采伐。森林采伐引起森林生态系统中小环境的变化,会使生物多样性瞬间增大,但小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生存是有一定闽值的,超过这个闽值原有的生态环境就不复存在,自然也不能正常维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将导致许多物种毁灭。据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5%~20%的物种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全国濒危珍稀植物共有389种,许多因乱砍滥伐已消失殆尽,仅东北地区的红松林面积在十年内就下降了85.6%,水曲柳、黄波萝、核桃楸、紫椴等珍贵树种减少了87.9%。一度闻名于世的东北虎、梅花鹿如今在东北林区很少见到。其他动物种类如金钱豹、紫貂、青羊、猞猁、中华秋沙鸭、大天鹅、小天鹅等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状态。还有极为珍贵的天然人参和天麻,即使在自然保护区内也难以找到。更重要的是随着采伐和各种野生资源的减少,也带来不少生态问题,引起病虫害的猖獗;森林非木材产品锐减,增加林区、山区居民的经济压力。如此继续到下个世纪,地球上将有更多的物种消失,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面临饥饿。

4、加剧景观破碎过程

景观水平的格局和过程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健康林分,只有通过景观水平上的合理镶嵌,才能保障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健全。以往采用的大面积皆伐以及以生产木材为中心的分散小块皆伐,在促使森林面积减少的同时,都相伴而生有森林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森林景观的支离破碎又进一步加速了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森林品质的恶化。如1949年建国初期,长白山区景观生态本底是原始林,森林基本上处于很少人为干扰状态,森林斑块、廊道少。到1986年,经人为破坏的成过熟天然林面积减少了70.9%,到2006年森林景观则进一步发生了质的变化。95.1%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为过伐林、天然次生林及人工林,老龄林都变成了中、幼龄林。如此以来,原有的森林景观严重破碎,呈现片断化。森林景观本底发生根本变化,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而且容易引发森林其他各种生态功能的降低,火灾、旱灾、鼠害、病虫害频繁,珍稀动、植物也因为失去固有的生存环境而大量减少、濒危,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二、森林过量采伐对林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过量的采伐和大量的索取,导致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从而也使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林区经济发展滞后、林业企业经营困难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个方面。

据统计,我国国有林区可采资源已由建国初的20亿3下降到目前的8.7亿3,而林区人口却从建国时的100万增加到550万,再加上林区长期以来奉行传统的,“大木头挂帅”的生产方式,重取轻予,促使资源消耗严重,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机的矛盾日益尖锐,制约林区经济的发展。

由于森林可采资源的急剧下降,木材产量下调,以原木为主要原料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整个林业行业经济陷入低谷,林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职1232资偏低,职工福利待遇下滑,跟不上国企经济发展的进度,而且没有具体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造成短期内难以解决。各森工企业大量富余职工不断下岗或分流,又造成失业率的增加,就业率降低,矛盾

十分突出。一些人为了生存,不得已进行花样翻新的偷伐、偷猎、偷采活动,不仅进一步破坏了资源,又造成了政府和群众矛盾激化,给林区及周边环境的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三、森林过量采伐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对特定区域森林资源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的需求,当代人对森林资源的需要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这里的对“对森林资源的需要”,实质上就是对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需要。森林资源只有达到三大效益之间相互协调,综合效益才表现为充分的可持续性。而在三者之中,生态效益是基础,只有在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因此,许多生态学家和自然保护学家评价森林资源可持续性时更多地考虑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的保护问题。

我国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一直把森林采伐作为森林经营单位维持生存的手段。依靠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最终导致可采伐资源枯竭,并使剩余的森林资源面临更大压力。更新跟不上采伐,造成大量劣质迹地,使森林恢复更加困难。大面积林地采伐后被垦殖为农田或改成牧场或用于其它开发建设项目,使林业用地流失严重,现有林地迅速减少。森林覆盖率增加缓慢。人工更新和人工造林树种单纯化和对各类天然次生林的不合理抚育改造,造成大面积人工纯林,也使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稳定性下降。大面积的天然林、老龄林被人工幼龄林取代,许多当地物种和特有物种的栖息遭破坏,林分幼龄化、森林景观同质化和破碎化,由于单一树种短轮伐期连作而缺乏应有的土壤培肥措施,造成土壤毒害和营养元素缺乏、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大量林地有覆被无蓄积,有蓄积无材积,森林生产量低下,加大了对天然林的压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性显著下降。

四、利用生态采伐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我国从1986年开始,由采运界前辈陈陆圻教授和史:济彦教授共同提出了“森林生态采伐”这一新名词,所谓森林生态采伐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森林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伐区区划,设计,山场作业及组织管理等森林经营活动。把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达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生态采伐就是必须严格控制采伐量,改变过量采伐情况。在保护好现有林基础上,大力开展造林更新和天然更新。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我国已经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是为了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我们必须立即扭转森林过量采伐现象,真正实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