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泥苞虫的有效防治
2009-07-13张丽丽等
张丽丽等
稻泥苞虫是东北地区水稻苗期主要害虫,尤其新开荒的直播稻田危害较重,俗名烟筒虫。已发现的有银星筒石蛾、麻斑须石蛾、切翅石蛾等。前两种属毛翅目长角石蛾科,后种属毛翅目沼石蛾科。
1形态
①银星筒石蛾
成虫:体长4.5~5.0毫米长,翅展13~14毫米。头及胸部浓褐色,并生有同样颜色的毛。头顶有:“小”字形银白条纹。触角细长,各节基部银白色。上半部灰黑色,呈黑白相间的斑纹。前翅细长,生有黄褐色的毛,翅上面有20--22个长短不定的银白色条纹。后翅暗灰色半透明旷密生同色的毛。足黄褐色,腹部黄绿色。卵:非常小,圆球形,由几十粒或几百粒聚成卵块,外面有无色透明的胶质物包围。卵块产在水面上,渐渐落到水底,沾上泥土呈污褐色。
幼虫:住在由泥沙和丝做成的筒巢中。体长7--8毫米头部及前、中胸部为黑褐色。腹部有灰白色丝状气管鳃。胸足3对黄褐色。前足短、后足长。蛹:裸蛹,长6~7毫米。头、胸、足黄褐色,腰部青绿色,触角上有黑白斑。筒巢:由丝及泥沙做成,圆筒形,长7--10毫米,中间稍弯曲,筒口是平的。
②胡麻斑须石蛾
成虫:体长5.3~5.6毫米,翅展17~18毫米。前翅上面没有银白色条纹,而有黑色纹。触角黑色,没有银白色。
卵:卵块比较大,含卵粒300个左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头部淡黄褐色,腹部淡绿色。
蛹:体长6~7毫米。头、胸部黄褐色,腹部淡绿色。筒巢:用泥沙和丝做成的,比前一种大,形如牛角,弯曲度大,筒口斜开。
③切翅石蛾。卵与蛹的形态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32~38毫米。头及胸部赤褐色,触角赤褐色。前翅细长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翅中央有较大的透明斜带。后翅宽,无色透明,翅端部黄褐色。
幼虫:头部及前、中胸部黄褐色,其上散生很多黑点纹。体长12毫米左右。
筒巢:用草根做成,椭圆筒形,有小拇指粗细。
2生活习性
稻泥苞虫均以幼虫态越冬,1年1代。银星筒石蛾与胡麻斑须石蛾,越冬幼虫在5月中旬出现,将头及胸部伸出筒巢在水底爬行。5月下旬水稻刚露嫩白芽时,便聚集咬食,咬断水稻嫩芽或须根,使受害苗浮于水面,形成浮苗。危害严重时,可造成严重缺苗断空现象。幼虫老熟时,便附着在稻根或水中杂草茎部,并封闭筒巢口在其中化蛹。蛹期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一般10多天。6月下旬后羽化成虫出现,7月上、中旬羽化最盛。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卵经10多天孵化出幼虫。幼虫用泥沙和丝做成泥巢,不久幼虫就潜伏在杂草或根茬根部越冬。切翅石蛾越冬幼虫在5月中旬开始活动,到5月下旬转入水稻田危害水稻幼苗,危害情况和前两种相同。6月下旬稻苗长大,植株健壮,不利于幼虫生活,因此到6月下旬以后稻田里的幼虫便随灌水及排水流向排水渠,生活于杂草根际附近,以杂草嫩芽为食。8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8月下旬以后成虫出现,产卵于水渠畔的草根附近湿土上。9月下旬孵化成幼虫,生活在水渠内,不久越冬,虫体包在一种类似胶体的物质内。
3防治方法
①清除杂草,要及时清除池埂和水渠上的杂草,尤其低洼稻田附近水渠的杂草,阻止泥苞虫的繁殖和发育;
②提高整地质量,整地要切实耙平耙细,可为消除害虫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③排水晒田,直播稻田应及时排水晒田,以减轻和抑制泥苞虫的危害;
④药剂防治。直接撒施呋喃丹,每公顷15千克左右。敌杀死与敌百虫粉剂等杀虫剂也可做成毒土撒施。
(1)稻苗带药下田:在水稻育苗期插秧前2--3天,用70%艾美乐(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每100平方米4克或25%阿克泰6--8克,加水稀释后,喷药于稻苗上,即可进行正常插秧。对潜叶蝇和负泥虫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稻田喷药:根据插秧后稻苗上虫情调查,决定防治适期。
①40%乐果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②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⑧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喷药前应将稻田水排出,喷药1天后再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