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兰亭集序》随堂课说开去
2009-07-13陈祥春
陈祥春
下面是笔者跟随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们,到江苏苏州中学高二(2)班听戴苏伟老师所教《兰亭集序》的听课笔录:
黑板板书:古文诵读要领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请一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演讲稿(一分钟)
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师:这位同学善于创设幽默的情节,但在叙述完齐桓公的故事之后。应加上一句话:“齐桓公死了,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
导入新课
师:(简介课文)
学习新课
师:(说明诵读的基本要求)读——理解;读——积累。怎样“诵读”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第二段、第三段交给你们自己。下面齐读第一段,读准字音。
生:(齐读第一段)
师:读音准确固然重要,读出感情最重要,读出感情的前提是理解,看看哪些句子还不很理解?
生:(边读边看)
生1:“映带左右”的“带”写出了很多景色在我们周围衬托的画面,但有山没有水,少了一些灵动。“带”字不能用其他的词代替,“带”动词,“连缀。连接”。
生2:“宇宙之大”的“大”字怎么理解?
师:“大”的理解,有的是“定语后置”,有的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但一般认为是前者。
……
生3:站起来朗读一遍课文。(没准备好)
师:从感觉上,好像你是带着很大的委屈来到兰亭的!
生:(坦率的)我感冒了!
师:啊,难怪呢!……
请大家用心体会,用一个字概括第一段的感情基调。
生4:(脱口而出)乐!
师:很不错!为什么乐或是乐什么?若给你4分,意味着这个答案有两个或是四个答题点。
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
乐友朋相聚
乐山水之乐
乐觞咏之乐
乐????
师:最后一个“乐”是什么?最后一个“乐”实际上在文段的前面——“沐春之乐”。难怪啊,我们为应试教育所迫,远离了自然,缺乏了情趣。其实古人是很有情致的,古时有个习俗叫“沐春”,我举两个例子:
(课件展示)第一个:孔子《论语》“孔子问:‘点,尔何如?曾点的琴曲已渐进尾声,他铿的一声。放下琴,站起来回答道:‘异乎二三子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第二个: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师:由此我们看到古人的一种嗜好,暮春之际,三五知己。结伴郊行,沐乎春风,置身于山水。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山自不待言。乐水也有它的科学道理。哲学家对水的评价是这样的,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有一种惊人的治疗力。他说:“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
同学们,你们理解了这些,再想象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自我需要的满足。你要放开来朗读啊!
生5:(朗读课文)
师:(鼓励地)放开,一定要放开!放开是朗读的第一要素!
生6:(继续朗读)
师:她读得比较深情,但不潇洒。
生7(女):(继续朗读)
师:这篇文章虽然更适合男生朗读,但她读得比较放开。这个字读什么?癸(gui)千万不要读成kui。
师:(范读)
生:(全班齐读)
师:这段突出了一个“乐”字,为什么第二段、第三段急转直下,写一个“悲”字呢?……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找到了一个依据,有一篇文章为证:(课件展示《与吴质书·曹丕》)
师:(深情朗读《与吴质书·曹丕》)……
师:这里面提到四个人的名字,“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伸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师:我把钥匙交给大家,请你们研习。下课!
这一节课,带给我对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如下的思考:
一、语文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难看出,苏老师的有层次的诵读安排,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课里面的效果是很大的。岂止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等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合规律,即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发展,是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有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包括学生学到的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魅力,是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
二、从语文教学生态来看。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学上。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语文教学生态,笔者认为就是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而组成的一个语文教学整体,构成语文教学生态整体的各环节、各要素及彼此之间联系的质量,决定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语文教学生态的眼光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观念是“跳出语文课堂求有效”,即“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自有效的语文教学管理所营造的良好教学生态”。假若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看作一个生态链,那么“课堂教学”无疑是这个生态链中的中心环节,围绕这个中心链。上环有“语文科的集体备课”,下环有“优化的语文作业”、“科学的语文训练”、“课外辅导”、“学业评测”等,右环有“示范观摩、研讨评比”等教研活动,左环有“理论学习与培训”等,在这个生态链中,课前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苏老师的这节课给人强烈的感受是他的“语文味浓”,而苏老师上
课“语文味浓”主要是他的“掉书袋式”的旁征博引体现出来的,这些旁征博引,应该说是他用心备课的结果,真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看,培养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日本学者把教师的“教学能力”界定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能力=(教材把握力)×(儿童把握力)×(技术指导力)×(精神能量)。这个公式的要点是两个:其一,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各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是互补的关系,如果一个要素的值小了,作为总体的值也会变小。其二,把‘精神能量作为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大要素。所谓“精神能量”包括两个重大要素:1、朝气、热情、动力。2、接纳、肯定。精神能量,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语文老师是否具有语文味。精神能量是一个标签,一个精神能量低的语文教师,往往不善于接纳并肯定儿童的反应,一个精神能量低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定缺乏情绪的感染力,艺术的吸引力。这个公式对教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1)要求教师努力研究好教材,创造性的应用好教材,并根据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有创意的设计好每一节课。研究教材,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状况,设计好教学环节,这恐怕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2)要求教师拥有儿童把握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把握力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所谓“儿童把握力”,主要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组织、安排、指导、管理他们的学习活动的能力。(3)要求教师拥有技术指导力。所谓“技术指导力”,应该是那些与教师工作相匹配的知识、技能、思想以及思维方式。
四、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学生实际,认识课堂教学的规律性是关键。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须处理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即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问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撰写教案与制作课件的关系,堂前、堂上与堂后教学内容安排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动与课堂教学的静的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实现培优与补差的关系。许多成功的有效教学案例,无一不是对这“十大关系”准确把握的典范,如天津一中要求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七个“贯彻始终”:组织学生贯彻始终、启发诱导贯彻始终、反馈校正贯彻始终、讲练结合贯彻始终、饱满热情贯彻始终、发挥班级群体作用贯彻始终、师生合作贯彻始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要有“四种意识”:情感意识、主体意识、质量意识、关系意识。北京五中要求学校课堂教学:把好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目的明(前提),效果佳(归宿);中间为四大环节(前后照应、展开流畅、有起伏、有高潮)、八大要素(知识新、信息多、密度大、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气氛和、方法活)。广东省实验中学总结的有效课堂教学“十项基本原则”是:良好的班级气氛、丰富的学习机会、妥善的课程安排、明确的学习重点、扎实的学习内容、智慧的教学对话、充分的练习机会、学习策略的教导、协同合作学习、教师的适度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