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的亮丽风景线
2009-07-13季克异
季克异
广播体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地学校广泛开展,其内容与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发挥了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效果,形成了中国学校体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是将成套徒手体操动作配上音乐通过广播来指挥的体操,一般在生产、工作、学习前后或间隙进行。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国民体质高度关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在群众积极进行四化建设的同时,急需一种最简单、易普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1952年11月24日,第一套大众广播体操应运而生。自那时起,在各级行政部门的大力号召下,广播体操在机关、学校、厂矿、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这一措施对提高整个民族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演变和时代发展,现在已经颁布、推广了九套大众广播体操。
在学校积极推行广播体操是党和国家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体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中小学生和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是学校教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有效形式。广播体操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调节学习和生活节奏,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促进他们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及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我国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各地中小学每天上午都在课间操时间开展广播体操活动。每到课间操时间,所有校园都响起节奏欢快的广播体操音乐,全体学生每天做广播体操这一制度,形成了中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的丰富、健身手段的增多,广播体操的开展与普及,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育人的重要作用。
1997年之前,在我国中小学中推行的是大众广播体操。但是,以往主要以成人为对象编制的广播体操,比较强调基本体操的特点,要求动作横平竖直,动作结构比较程式化,节奏比较缓慢。这与现代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不够适应,特别是与现代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愉快的年龄特点不相适应。为了促进全国亿万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1998年开始,教育部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丰富学校课间活动内容,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专门创编、颁布施行了全国中小学生和幼儿系列广播体操,使广大中小学生(含幼儿园)每天有针对性地积极参加身体操练,从中受益。
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动作结构与第八套广播体操相比较为复杂,动作方向变化多,节奏跳跃性强,使学生的做操主动性有所增强。锻炼实效性强,整套操每一节都有侧重的活动部位,基本涵盖了上下肢的动作,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得到适宜的锻炼。创编的动作造型美,很好地将追求形态美与追求实效性有机融合起来。对于学生塑造优美的姿态,提高审美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在第一套系列广播体操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突出改革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适应新世纪我国广大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了教育性、健身性、创新性和针对性。每套操都有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幼儿广播体操称为“世界真美好”;小学生两套广播体操称为“雏鹰起飞”、“初升的太阳”;中学生两套广播体操称为“时代在召唤”、“青春的活力”。在做操伊始就以激昂响亮的广播操名称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自觉地投入到锻炼中去。新的广播体操改变了以往的固有程式,汲取、采用了许多为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运动要素,如:健美操、迪斯科、儿童舞蹈、游泳、滑冰、高尔夫、武术等素材,并加以改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丰富了广播体操的动作语汇,有利于学生体验做操的乐趣。
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由“七彩阳光”、“希望风帆”、“舞动青春”、“放飞理想”等四套操组成。该套系列广播体操身体活动幅度较大,运动量有了提高;更加注重对中小学生灵敏性和协调性的培养;更加注重体现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在普遍施行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同时,教育部还倡导各学校根据本校特点积极创编学校“自编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2年3月部署了全国中小学优秀自编操征集评选活动,经评选委员会对各地报来的自编操进行初审,评选出51套优秀自编操,并逐一提出意见后反馈给创编单位修改。2004年3月经过评选委员会认真审核,最终评选出优秀自编操一等奖11套,二等奖13套,三等奖26套。
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指中小学校课间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进行的、全体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它是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力手段。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等特点。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体育活动。
1999年5月,教育部在总结辽宁、天津、北京等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辽宁省营口、鞍山、大连等地召开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会。此后,教育部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求各学校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的制度,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形成25~4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排入课表,按时进行。
大课间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群众性和广泛性。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能对学生紧张学习起到调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有明显的作用,是学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是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保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育部组织研制了《系列校园青春健身操》,包括:健身操基础套路—《青春魅力》;健身操提高套路—《创造奇迹》;啦啦队基础套路—《神采飞扬》;啦啦队表演套路—《活力无限》共4套操。
《系列校园青春健身操》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6年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做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并逐步将此项活动推广到天津、沈阳、济南、武汉、青岛、杭州、广州、成都、福州、郑州、苏外、无锡、温州、大连、乌鲁木齐、哈尔滨、石家庄等地,收到了良好效果。
十年来,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在全国城乡学校得以蓬勃开展,为校园增添了活力,完善了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搭建了学校体育活动教育的平台,大大地加强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好地促进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又一显著特色。
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根植于校园之中,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同和喜爱。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所显现的教育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掘,必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