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关怀下成长
2009-07-1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60年中风雨兼程,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体育史诗:走向世界、走向奥运,北京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第一,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大国。伴随国运的昌盛,体育的强大,学校体育也进入到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时期。
回望共和国学校体育发展之路的风雨历程,无不倾注着中央领导集体的无尽心血和殷殷关怀,寄托着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执著追求。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表达了对体育与民族强盛之关系的独到见解。他同时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位曾经怀抱健身强国理想的伟大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多次号召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身体健康。
建国初期的中国,没有一处像样的体育场馆,没有一支健全的运动队伍,没有一个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体育事业的发展被新中国领导人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1952年6月lO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深刻地揭示了体育运动和增强体质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奠基之旅: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兴建体育场馆,组建优秀运动队,建立体育学校……新中国体育搭建了崭新的发展平台。
——第一套广播体操、课间操、工间操,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展开。
——第一届全军运动会,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第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运动会成为人民的节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号召全国青少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新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当时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示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1月15日他再次致信马叙伦部长:“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又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和当时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还多次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积极倡导劳卫制,开展群众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些重要指示,对改变学校体育状况,造就一代体魄健壮的青少年,改善民族身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运盛,体育兴
国运盛,体育兴——这是一条被历史已经证明的道理。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多次指示加强体育工作:“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他要求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他强调,“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他同时指出“要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业余训练”。
在邓小平亲自关心和支持下,中国加快了重返国际体育舞台的步伐。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邓小平把群众体育看作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又十分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他说,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出不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是对立的统一。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提出了远见卓识:“我们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邓小平富有远见的要求进一步夯实了体育发展的基础。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体育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
在党中央关心下,一项宏大的体育工程在1995年全面启动,这就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确定了用15年时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全民健身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
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为全民健身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这个跨世纪的、增强中华民族体质的宏伟工程做了精确、全面、深刻的阐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推动了群众体育工作迈向新高度。仅1998年和1999年就共建全民健身工程1112项。建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万人马拉松比赛、万人太极拳表演、威风锣鼓大赛;路边秧歌队、公园健身迷、小区晨练者……健身成为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世纪之交的2000年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三位,以辉煌的成绩迎来了新世纪。
2000年10月3日,江泽民在会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时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信心和力量。他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
到2002年,全国有4亿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1.8岁;竞技体育成绩大幅度提高,先后有1000多人次创造世界纪录,获得1000多个世界冠军……中国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力量和创造的奇迹。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全民族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迈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坚强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和支持下,共和国体育事业又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在第十届全运会前,胡锦涛明
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业,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心。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2007年4月29日,由中央领导参加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进行了启动仪式,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广大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阳光体育开展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形成共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开始得到广泛认同。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学生长高了、壮了,集会时晕倒的现象少了,体质明显增强。
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更激发了我国亿万青少年学子的体育热情,广大中小学校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同时,将奥运元素融入其中,使越来越多的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在广大中小学校园实现了有机结合。
2007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中央7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中央7号文件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体育教学》编辑部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