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妇女服饰文化与传统哲学思想
2009-07-13何小英
何小英
“屯堡人”一词来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完成统一西南和巩固边陲,分别进行了两次大举移民活动,把北方的军队和百姓调遣、迁居于当时的云南行省普定路(今贵州省安顺市)一带,史称“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军队有战事负责打仗,无战事则与民同样过着农耕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属在内。由于当时官府实施长期的屯田戍边方针,使得二十余万军民永远留守在黔中大地上,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随着历史的进程,产生出现在的屯堡人。如今安顺市所属的西秀区、平坝县、镇宁县、普定县、紫云县等县区内的众多村寨的地名还保留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如“马官屯”“刘官屯”“张指挥屯”“许官屯”“陶官屯”“张官屯”……
由于屯堡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我国古代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原和江南,他们的生活习俗也都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加上屯堡人的祖先作为当时的战争胜利者,后人们也无不以此为荣,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光宗耀祖的思想,希望把祖先的传统文化如使命般传给下一代。今天流行在屯堡妇女身上的服饰打扮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这种服饰文化不仅展示了屯堡妇女光彩的人生里程,更重要的是从她们的服饰打扮中,看到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沉淀和凝固的地域性文化现象。当今屯堡妇女所穿戴的服饰名称多达十多种,色彩数十种,工艺制作程序难以统计,可算我国现阶段汉民族妇女服饰装扮中的佼佼者。屯堡妇女所用装饰品品种中,民族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代表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面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流传至今600多年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服饰,印证了上述说法,且沿袭着古文化历史的意味,让人们目睹到消失的历史灵魂。
首先是屯堡妇女头饰的文化内涵。屯堡妇女头饰装扮以玉器为主,配有银饰,用来固定发簪造型的三种不同形状的玉制品“梅花”“管簪”“簪子”等,是屯堡妇女结婚时装扮头饰的必备之物。到老年有儿媳或女儿成家(结婚)后,发髻的装束上便减去“梅花”和“管簪”,只保留“簪子”,从头饰装扮表现出年龄的特征。屯堡妇女除了头饰戴玉制品外还有不论年龄大小而戴玉手镯的习俗。屯堡妇女如此的“尊玉、宗玉、爱玉”现象,反映屯堡人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很早就把玉作为一种装饰品。考古资料显示,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刻文的“玉笄”“玉镯”“玉簪”等精雕玉制装饰品,时间鉴定在新石器时期晚期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间。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从打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的文化随之更加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佩玉更是权利、地位、财富、人格和品德的象征。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对玉解释为:“古之造玉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玉。三者,天地人也。”他是从中国象形文字来说明玉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之意。《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礼记》《论语》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等美德,将玉赋予君子象征,使之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古人的“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也就是说人的道德品质不仅要像玉一样纯洁、温润、含蓄、细致、内敛、透明,而且要会发光。这些有关玉的古代流传的哲学思想在屯堡妇女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是屯堡妇女服饰的文化内涵。屯堡妇女服饰包括上装和下装,均按照年龄的增长来规定款式和色彩。一是少年时期,二是中青年时期,三是老年时期,三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既有总的传统理念要求,又有各自阶段的特定因素。首先是款式模式化,屯堡妇女服装款式只有大袖和小袖的主要区分。小袖仅限于少年时期,大袖为成年后的款式,这是屯堡妇女服装最大特征,也是屯堡妇女成年后终身仪守的生活符号,不管她们走到哪里,宽衣大袖模式化的服装标志着她们就是屯堡人,这种服饰屯堡人自称“大袖子”。屯堡妇女的此种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沿袭了几百年前的历史。明朝是汉人执政的时代,曾遭元朝限制的汉服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服的最基本款式便是“深衣”。汉时,“深衣”的装扮已经出现在“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部或臀部”的现象。所谓“深衣”是指把上装和下装两部分连在一起裁剪,缝合成长袍的形状。“深衣”的最大优点,是能将人体头部以下掩蔽,突出典雅和含蓄的文化内涵。“深衣”一度被皇族和富贵之妇专享,后逐渐被民间效仿。屯堡妇女作为战争胜利者的家属,自然享受到贵妇的待遇,屯堡妇女今天身上穿戴的服装均由“深衣”演变而来。屯堡妇女服饰这种宽衣在造型上表现出了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高的气韵美相一致,是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流露出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还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体现屯堡妇女贤善宽容、自然朴质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以及娴淑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宽衣,不显人体轮廓,不露肌肤。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互不冲突。“深衣”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古人又视丝绸为贵的象征,是因为古代中国人的祖先所用蔽体之物,最初是兽皮、树叶,后出现麻织品、丝织品。但丝织品昂贵,百姓无力承受,因此,丝织品象征高贵的思想根源由此产生,继而演变成戴丝者视为贵的传统习俗。今天屯堡妇女腰间的“丝头腰带”的文化内涵在此。
最后色彩也是屯堡妇女服饰文化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占主要地位的表现。蓝、青两色是屯堡妇女服饰的两大主色,尽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布料被中青年屯堡妇女所青睐,但归根结底,蓝色青色仍主宰屯堡妇女服饰的命脉。蓝色似天,青色似地,意在人的生存皆于天地之间,这也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屯堡妇女服饰中的表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维青、高毅清,《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鲁艺苑》,1994年第3期.
2.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三峡学刊》,1996年第1期.
3.罗文帝,《贵州屯堡妇女服饰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