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自我效能感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2009-07-13杨俊生

继续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教师

杨俊生

摘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教师自我效能感决定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决定教师的自信心、防止教师职业的习得性无助感,形成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教师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对问题的合理归因与适当的情绪宣泄方法达到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班杜拉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对自我效能感作了系统的论述,而他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自我效能感:控制的运用》中系统地总结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运用,进一步阐明了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和团体潜能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调节人们心理健康和成就行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个人对其能力的一种自我知觉、一种自我图式,即相信自己拥有技能,使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能正确而有效的行动,自我效能感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与他的学生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与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是综合的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作用。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这两项报告都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两份研究报告引起教育研究的极大关注,于是,人们开始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与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所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Borg(2001)说明了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共同特点:事实要素;自我效能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意识的对无意识的自我效能感与作为价值所承担义务的自我效能感。

在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俞国良等人结合国外对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国外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经过因素分析将教师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吴国来等人认为: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的信念。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维护其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一)自我效能感决定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反应。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对环境中存在的潜在的威胁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有能力改变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当他们面对环境压力时能够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其应激与焦虑的水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由于不相信自己拥有控制外界压力的能力与技能,常常会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与焦虑,而且经常会采用一些退避行为、防卫行为或进行不正当的归因,采用这些行为方式的结果则会明显限制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大。教师的压力相应的也越来越大,因而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缓解教师的应激与焦虑。

(二)自我效能感可提升教师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事业与生活以及心理品质都会有重要的影响。自信心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现实的存在价值,相信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自己拥有可以获得成功的优势,因而有自信心的人敢说敢于,所以也就增加了成功的几率,易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自信心弱的人则正好与自信心强的人相反,他们凡事都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经常进行自我否定,因而不容易获得成功。对于教师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其自信心的强弱,自我效能感越强的教师,自信心也就相应的越强,而自我效能感比较弱的教师往往自信心也相应较弱。

(三)自我效能感可防止教师的习得性无助感

所谓习得性无助感就是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作为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较强的压力之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防止教师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刘晓明研究得出,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教师的职业压力,减少教师情绪衰竭与人格解体的程度。沈杰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性别、教龄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衰竭,而性别与自我效能感能直接预测人的成就感。而徐富明等人认为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更可能采取较为积极和理智的应对策略。

(四)自我效能感可实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它是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non)于1968年提出的,他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心理健康上的作用也可以表现出一种马太效应,这就是自我效能感越强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程度也就越好,同时也越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而自我效能感越差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程度也相对越低,同时也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失败的机会也就会增大,而且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与方法

(一)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暗示是靠思想、语词,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保健、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对个体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可知。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活动与潜意识的活动,意识活动就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而潜意识活动则是我们所感受不到的。但是潜意识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占了绝大部分,就如冰l山在海面下所占的那部分。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调动潜意识的力量,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对于教师来说,经常应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方法来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

(二)进行合理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当在教学工作中出现压力与不适或是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学会合理地进行归因。对于一些成功的结果应学会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对于失败的结果应学会适当地进行外部归因。这样逐步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适当的情绪宣泄

人的情绪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的,当一个人处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中时,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适当的情绪宣泄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由于是一个多种角色集于一身的职业,所以会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现实中又不允许教师像其他职业人员那样进行情绪宣泄,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长时间不能释放。教师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使自己的情绪经常处在一个较为良好的状态之下,这样也能够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秋天在哪里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美育教师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