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知识链研究综述

2009-07-10

现代情报 2009年5期

方 志

〔摘 要〕本文从知识链的基本概念、知识链模型、知识链管理与知识链评价等4个方面考察了国内知识链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知识链;知识链模型;知识链管理;知识链评价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5-0221-05

Summary Research of Knowledge Chain in ChinaFang Zh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Technology University,Hanzhong 72300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overviewed the primary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chain from the conception,model,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chain in China.

〔Keywords〕knowledge chain;knowledge chain model;knowledge chain management;knowledge chain evaluation

随着知识资源地位的上升,知识不仅成为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也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关键,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链研究是解决知识管理绩效问题的关键,也是当前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国内知识链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现状。

1 知识链概念

知识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对知识链概念的看法却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综观相关文献,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

(1)从企业主体出发,强调知识链是知识流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过程。常荔[1-2]等将知识链界定为: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顾新[3-7]等认为,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

(2)从知识流程出发,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侧重于企业内、外部知识从捕获到转化、创新的无限循环的链条过程。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8]指出,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刘冀生、吴金希[9]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

(3)将企业主体与知识流程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且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这就是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10]

(4)从知识的组织结构与链接方式出发,认为知识链实质上是一种知识的关联、有序或联系。应力、钱省三[11]认为,知识链是使无序知识元通过组织能量(如信息、知识、物理设施等)的输入从而转向有序的过程。徐焕良、李绪蓉[12]将知识链定义为有限个知识资源(Knowledge Unit,KU璱,i=l,n)组成的有序集合。温有奎、徐国华、赖伯年[13]认为知识链是一种巨大的知识引用系统。孙锐[14]认为,知识链是指:抽象的知识空间中,代表完整知识意义的知识元素(或称知识元,指知识分类中的基本构成单元),按照彼此间的相关性、相似性或协同性的内在逻辑和默契,经过系统自组织过程集结而成的具有特定知识功能或特定应用对象的串行知识集合。

2 知识链模型

较早提出知识链模型的是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学科知识来构建知识链模型。综观相关文献,国内学者所构建的知识链模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C.W.Holsapple和M.Singh知识链模型的继承与发展刘冀生、吴金希[9]认为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缺乏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考虑,没有反馈,没有表现出知识的无限循环,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

改进后的知识链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的本质联系。但是它没有体现知识链的内部机制以及企业内部知识的新陈代谢。徐建锁、王正欧、李淑伟[10]提出了二次改进的知识链模型,如图2所示。

刘勇军、聂规划[15]认为二次改进的知识链模型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供应链,也未能反映供应链中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双向循环流动性、知识活动的多元价值增值性以及知识链的技术依赖性,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知识链模型,如图3所示。

此外,何柳、聂规划[16]构建了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链模型;曾向鸿[17]结合信息技术,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管理模型;宝建梅[18]将顾客纳入到企业知识链管理中来,构建了改进与完善的知识链模型;骆品亮、殷华祥[19]将单个企业的知识链扩展到模块化创新下企业群的知识链,提出模块化创新知识链的概念模型。

2.2 基于知识相图的知识链模型

张志亮、程钧谟、于海江[20]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相图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对企业知识链进行研究。利用相图基本原理和特性,把知识链内容同相图的各组成因素相匹配,构建或再造知识链,并找出链中各业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企业知识链就是围绕企业竞争优势,设计知识流将知识的贡献、发散、流通、学习和存储等环节有机地统一,不断使企业的智力资产增值的集成化知识管理过程,如图4所示。

2.3 基于企业管理模式的知识链模型

徐焕良、李绪蓉[12]认为以供应——生产——销售为中心的传统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将发展成以知识链管理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了包括知识生产链和知识应用链的知识链模型,如图5所示。知识链模型包含了知识资源生产过程和知识资源应用过程。前者定义为知识生产链,其操作包括知识资源的挖掘、表示和存储。后者定义为知识应用链,其操作包括知识资源的识别和选用、执行、评估。

2.4 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链模型

赵林、杨保安[21]认为,以前的知识链模型只是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充分融入知识管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链模型,如图6所示。

3 知识链管理

知识链管理是指核心企业在知识链的酝酿、构建、运行和解体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优化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促进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从而将各成员的知识优势集成为知识链整体知识优势的决策过程[5]

3.1 知识链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文献[4]认为,知识链管理应遵循系统原则、共赢原则、公平原则、共享原则。文献[22]认为,有效的知识链管理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双赢原则,要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互平台和知识库,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文献[23]提出了面向WTO 的企业知识链战略管理策略:建立具有能动学习能力的综合信息反馈机制;坚持以市场营销为导向,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注重隐性知识共享;不断探寻企业薄弱环节,及时调整企业知识链。文献[24]提出通过培养个体的知识共享意识;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传播和交流通道;通过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完善企业的技术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等实现企业内部知识链的管理。

3.2 知识链成员的管理

3.2.1 知识链合作伙伴的选择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组建知识链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知识链的成败。文献[25]利用目标权重与熵权相结合的目标规划方法来对知识链合作伙伴进行选择,讨论了知识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3.2.2 知识链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相互信任是知识流在各成员组织间转移与扩散的前提,对知识链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文献[26]分析了知识链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含义、行为和类型,阐释知识链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作用、提出培育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的途径;文献[27]在社会资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机制的含义、特点与培育途径。

3.2.3 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

关系强度对于合作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文献[28]提出了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的概念,分析了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强关系与弱关系对知识链内部知识的共享、外部信息的获取和交易效率的不同影响,认为适当地调节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才能提高合作效率。

3.2.4 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是知识链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知识链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决定作用。文献[29]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具有旁支付的知识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二人合作博弈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了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4 知识链评价

程巍⒑汉辉、武忠[30]引入分形理论,描述了分形知识链的概念和特点,以自相似为基础,从技术层面、主体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环境层面4个维度考察分形知识链的复杂结构,并提出其特征值以及具体指标。分形知识链评价特征值的构建及具体评价指标的描述可以实现组织知识链模型的量化比较,为知识链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依据。

蔡兵、顾新、王维成[31]运用标杆管理方法来评价知识链的绩效,把标杆管理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贯穿于整个知识链的绩效评价之中,不仅包括知识链的产出——知识的标杆管理,也包括知识链流程的标杆管理。知识链绩效评价的原则:知识链绩效评价是关于知识链的整体评价;知识链绩效评价是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绩效评价;在衡量知识链绩效时,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采用能反映成员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丁勇、梁昌勇、蒋翠清[32]从创造顾客价值、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能力、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存量水平和知识管理平台等6个方面,分析了评价企业知识链绩效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知识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运用证据推理方法对企业知识链绩效进行评价。

5 小 结

(1)纵观文献报道情况,知识链集中于基本概念与模型的研究。对于知识链的基本概念仍然是众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知识链概念,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还没有得到统一的、权威性的界定。

(2)关于知识链模型的研究,国内众多学者所提出的知识链模型基本上没有脱离C.W.Holsapple和M.Singh知识链模型的研究思想,都是对其知识链模型的继承、改进与发展演化。同时,也有少数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徐焕良等从企业管理模式来构建知识链模型,赵林等结合人工智能构建的知识链模型。

(3)对于知识链管理的研究,大多数是在知识管理基础上形成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基于知识链的知识管理策略。顾新[25-29]等人对于知识链成员的选择、相互合作、相互信任与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知识链管理意义重大。

(4)对于知识链测评的研究,文献资料数量较少,一是由于知识链包含太多的人为因素,其测评的定量化是个难点,二是由于知识链测评研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知识链运行效率的测评对于知识链模型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知识链测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常荔,邹珊刚,李顺才.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1,(5):122-127.

[2]李顺才,常荔,邹珊刚.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6):110-112.

[3]顾新,郭耀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5):44-48.

[4]顾新,李久平,王维成.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2006,(2):10-12,16.

[5]顾新,李久平,王维成.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链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98-103.

[6]叶苏,顾新.知识链成员之间的交互学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139-142.

[7]王笑丹,顾新.知识链盟主的核心能力识别[J].统计与决策,2007,(8):153-155.

[8]陈志祥,陈荣秋,马士华.论知识链与知识管理[J].科研管理,2000,(1):14-18.

[9]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10]徐建锁,王正欧,李淑伟.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3-136.

[11]应力,钱省三.知识管理的内涵[J].科学学研究,2001,(1):64-69.

[12]徐焕良,李绪蓉.知识链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2):185-187,192.

[13]温有奎,徐国华,赖伯年.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J].情报学报,2003,(3):273-277.

[14]孙锐.基于知识网络扩展学习的知识团队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130-134.

[15]刘勇军,聂规划.面向供应链的知识链模型及其管理策略[J].情报杂志,2007,(6):24-26.

[16]何柳,聂规划.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链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04,(11):7-8,11.

[17]曾向鸿.信息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运用[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3,(2):44-46,75.

[18]宝建梅.企业知识链理论模型的改进[J].商业时代,2007,(36):44-45.

[19]骆品亮,殷华祥.模块化创新的知识链模型及其集成管理架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3):9-16,31.

[20]张志亮,程钧谟,于海江.基于知识相图的企业知识链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6):86-88.

[21]赵林,杨保安.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链模型[J].情报学报,2007,(1):84-88.

[22]宝建梅.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链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5):136-137.

[23]徐忠兰.知识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动向[J].当代财经,2003,(7):79-82.

[24]陈萍.论企业内部知识链的构建与管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3-46.

[25]肖玉明,顾新.基于熵权法的知识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79-181.

[26]顾新,李久平.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J].经济问题探索,2005,(2):37-40.

[27]王涛,顾新.基于社会资本的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44-49.

[28]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的关系强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113-118.

[29]顾新,郭耀煌,罗利.知识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二人合作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7):24-29,37.

[30]程,胡汉辉,武忠.知识管理中的分形知识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9):58-60.

[31]蔡兵,顾新,王维成.知识链的绩效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4-139.

[32]丁勇,梁昌勇,蒋翠清.基于证据理论的企业知识链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