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分析和思考
2009-07-10肖永钐
肖永钐
〔摘 要〕非正式出版文献是地方特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深圳图书馆为例,分析了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种类、时间和来源的分布,论述了编目加工时的细则、特点和建立专题目录数据库等问题,并对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采访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出版文献;地方文献;编目;专题目录数据库;文献采访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5-0104-03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Non-Publication Local Literature
——A Case Study:Shenzhen LibraryXiao Yongshan
(Shenzhen Library,Shenzhen 518036,China)
〔Abstract〕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literature.Taking Shenzhen library for example,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category,time and source distribution of non-publication local literature,then discussed its detailed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taloguing,as well as the special subject catalogue database construction,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s on the acquisition of non-publication local literature.
〔Keywords〕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local literature;cataloguing;special subject catalogue database;document acquisition
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等的最珍贵的资料。在地方文献中,更存在大量非正式出版物,构成了地方特色文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正式出版文献(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一般也常称之为“灰色文献”,可概括为“形式复杂多样,内容新颖,传播范围小而速度快,具有过渡性质的非公开出版、非正常交流渠道获得的非密级限制的文献”。一般而言,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直接密切相关,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特色、发展面貌等,但由于其地域性强、社会阅读需求相对少、受众面窄等因素,在文献采访和开发利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和关注。
1 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种类、时间分布
笔者以深圳图书馆馆藏的部分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为例,调查统计了总计2 707种、4 929册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各类文献量对比如表1、图1:
根据图表所示,经济和政治、法律类文献占到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总量的60%以上,其次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文献占到10%以上,艺术和工业技术两类文献共占10%以上,社会科学总论、文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类文献所占比重相差无几,都在 2%以上,其余各类则零星分布,数量不一。
笔者同时粗略统计了所调查文献在时间上的分布,2000年及其以后印制的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占被调查总量的一半左右,其次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文献量相对较多,占到30%左右,其余文献中有一部分出版时间不详,大多主要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另外有数量极少的一小部分零散分布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为复印件。例如由广东土壤调查所印制,谢申、朱达龙编著的《宝安县增城县土壤调查报告》,出版年是1937年,注明是复印件。
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中各类文献资源比重的差异、在时间年代分布上的不同与当地的历史、发展等各方面情况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深圳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到2010年,还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虽然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但是位于偏远的南疆一隅,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一直都远远落后于国内许多城市,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深圳始终是默默无闻。只有从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深圳才渐渐赢得了全国的瞩目,才开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源,而深圳图书馆的建立发展也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间,因此馆藏内的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资源,以改革开放后30年间出版的居多,且与深圳自身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政策导向和支持,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离不开科学技术、学校教育的进步,因此,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源相对丰富,而一般图书馆馆藏量较大的历史地理等资源,则相对较少。
2 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来源分布
由于出版形式的灵活随意,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内容十分庞杂,涉及面广,大到地方政府的决策报告,小到地方人士的日记绘画,无所不包,笔者调查了馆藏的两千多种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主要来源分布有:
2.1 党政机关出版物
主要关于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政策和发展概况,内容多为各领域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成果报告、调查资料汇编、行政单位工作手册和服务指南等等,例如由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编的《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市审计局编的《审计人员常用法规手册》系列、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办公室等编的《调研成果汇编》系列、观澜镇人民政府编的《观澜投资指南》、深圳市建设局出版的《工程项目审批》《招投标程序》、深圳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编的《深圳迎春花展》等等。
2.2 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出版物
主要包括各单位内部出版的刊物、简介资料、调查统计资料、成果报告等等,如深圳市博物馆编的《深圳博物馆画册》、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出版的《华为文摘》、深圳市科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出版的《走进科创》、深圳市广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广业十年——广业公司员工纪念文选》、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编的《闪光的记忆》、《深圳天虹商场有限公司资料汇编》等等。
2.3 各地区社会团体组织出版物
包括本地区各种学会、协会等团体组织出版的内部资料、成果汇报总结等等,例如深圳市老龄人书画会编的《墨情》、《王惠宁书画集》、《杨学英诗画集》等、深圳摄影学会编的《聚焦辉煌》、原深圳劳动学会编的《深圳市劳动科学论文选》、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编的《科技知识集粹》等等。
2.4 学校出版物
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包括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印制出版的规章制度、自编教材、成果总结以及学位论文等等,如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深圳市华强职业技术自编的《微机原理》、《实用专业英语》《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就业指导》系列教材、《深圳市华富中学教育教学文集》、深圳技师学院和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合编的《2003届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集》,以及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列。
2.5 地区重要会议、活动资料
与本地区发展概况密切相关。如1999年伊始,在深圳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届会展都有大量相关资料,包括专刊、交易会简介资料、指南、宣传推介文件汇编、高新技术论坛专刊、接待安排、记者手册等等,还有“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资料,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资料、深圳房地产交易会资料等等。
2.6 其他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
数量较少,包括个人著述、家谱族谱等,如陈景新著的《陈景新消防论文集》、深圳振能基金理事会印制的《松元夏陈氏族谱》等等。
3 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编目加工
地方文献中的非正式出版物由于非正式出版单位印制,大都缺乏正式出版物应有的统一固定的格式,文献出版信息不全,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文献的形式特征,给文献编目人员在处理数据、进行书目控制时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因此编制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书目数据,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3.1 编目细则、特点
非正式出版文献大都没有ISBN号,但具备允许出版发行的编号如新闻准印号、出版编号的,则要著录在相关字段;著录出版发行字段时,某些非正式出版文献没有明确标识出版地或出版者,需要编目人员考证推测,实在无法考证或推测的,得注明“不详”;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需要著录比较详细的提要和文摘,尽量简明清晰、比较完整地揭示文献的内容特征;同样,主题标引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文献管理和检索利用的价值意义,对团体名称要有完整的著录,涵盖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会议等,以检索点形式出现,而地名主题标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要划分到最详一级地名,如深圳的行政区划可著录到“××村”,并向上揭示到区一级的行政区划。最后,在编目数据时,可添加地方文献分类字段,用字母代号进行简单的分类标识。例如,深圳图书馆使用693字段进行分类标识,包括DQSZ、DZSZ、DCSZ 3种,DQ代表地情资料,指地方文献中,以地域特色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反映一个特定地区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宗教、风俗、民情等方面,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DZ代表地方人士著述,DC代表地方出版物,SZ则代表深圳。
另外,部分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版式设计上与一般出版物迥异,例如1张海报、1套明信片、邮票纪念册等等,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却给工作人员加工处理时带来一定困难,建议有关人员在最初采集到此类型文献时,进行一定的初级加工或装订成册,以便后续加工工作顺利进行。
3.2 建立专题目录数据库
对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加工处理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容易分类编目或者内容分散各类又彼此相关的资料,例如合订的文件资料、有关某项活动的系列资料等等,整理时若建立相应的专题目录数据库可能会比逐项分类编目更具有成本效益。以深圳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例,编目人员在处理有关数据时,面对大量资料,若按其具体内容细细分类,势必使大量相关资料分散各类,不利于对有关文献的管理利用,若建立相应的专题目录数据库,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先按每届归类,再进一步细分,既方便工作人员的数据加工,更利于读者的检索使用,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参考价值。
4 对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采访的建议
地方文献中的非正式出版物,包括了大量公司企业、单位团体的内部刊物资料,这些类型的文献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系统性,但在馆内进行数据整理时,笔者发现其中大部分都零乱分散、几乎无一完备,这可能与公共图书馆对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采访征订与相关机构缺乏稳定持续的联系有关。建议公共图书馆更加重视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采访征订工作,加派人手,与相应组织机构达成稳定的协议或联系,可以借鉴有关经验,与某些团体机构签订相关的文献代管协议,代为保管文献,即能够保持其文献收藏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准确地反映该机构或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利于本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可能成为某领域文献专藏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具有的特殊、珍贵的价值意义,可能未被社会大众广泛地认识或接受。因此在收集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时,可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宣传征集,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争取社会各界更有力的支持,共同建设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
5 结 语
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保留的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历史和记忆,而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记载的可能是一个城市最细致隐秘但最亲切真实的记忆,它的种类分布、出版时间、来源范围、具体内容甚至版式设计都与一个城市自身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要建设一个包含“内容与深圳有关的一切资料”的深圳地方文献库,在实际运作中,似乎是一个有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采集一切可能的地方文献资源,不论正式或非正式出版,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深圳地方文献数据库,应是每一个深圳人美好的梦想,值得馆内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积极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严丽.灰色文献形态析义[J].现代情报,2005,(7):44.
[2]陈思.试论我馆地方文献中的非正式出版物[J].图书馆论坛,1995,(3):69-70.
[3]张天亮,姜文.非正式出版文献的种类、特点与开发利用[J].图书情报知识,1989,(1):20-22.
[4]邢志义.略谈非正式出版物的开发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2,(3):25-28.
[5]夏春银.论图书馆地方性灰色文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0):20-21,36.
[6]尹耀全.香港地方文献的概念、采集和整理——以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50-54.
[7]朴景岩.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著录[J].情报探索,2006,(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