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07-10方立荣
方立荣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要提升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构成学生素质的因素很多,但其核心与本质是创新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俄国著名学者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创造就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此,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利用化学的发展、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料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利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
3.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阅读的能力等等。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启发式教学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造过程。如在进行“H2S的还原性”的教学时,可以开门见山地提问:“浓H2SO4为什么不能干燥酸性物质H2S?H2S和浓H2SO4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H2S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总以为酸性气体可以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且酸与酸是不起反应的,在这种设问下,一下子就会把学生探求的热情激发起来。
三、精心设置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创新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如在《钠的性质》一节中,可采用边讲边演示的方法,通过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实验产生奇妙的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水溶液为何变红?”由于学生急于弄懂各种现象的原因,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最后总结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备和存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又如在原电池原理一节中,可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第一步,将连有小灯泡的Cu片和Zn片与一节电池相连。第二步,将电池用一个西红柿代替,把Cu片和Zn片分别插入西红柿中。当完成第一步时,学生看到灯泡发亮觉得在预料之中,但当完成第二步后,学生们一定会惊讶西红柿竟然可以代替原电池使灯泡发亮?浓厚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性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