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
2009-07-10柴森山
柴森山
新课改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给教育前沿带来了生机活力。如果说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一池春水,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便是激活这池春水的“东风”。新课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对症良方,是一场空前的教育改革,既然是改革,就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对传统教育本质的改变。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阵痛”,总会遇到阻力,同时还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实施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领会新课改思想的精髓,成为这场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和完善者。
一、认真、系统地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是唱好新课改这部乐章的前奏曲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体系,每一位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把握直接关系到新课改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靠短期的培训只会造成对新课改理论的片面理解,课堂实践中就会难免走过场、搞形式。所以,我们要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系统地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纲要性文件、汇编资料以及新课改的优秀文章,开展交流、谈心等活动,切实做到对新课改思想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只有在储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理论才会指导课堂实践,反过来,从课堂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这种做法,减少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了新课改走入诸多的误区。
二、摆正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根深蒂固,尽管中国现代教育已经接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但在中国校园里还存在着严重的师生不平等现象,“师道尊严”或多或
少占据着师生的头脑。尤其在教师心目中“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是本次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摒弃陈旧思想。
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人,只有把师与生、生与生放置在一个平台上,才会在师生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好、民主的平等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报告中指出:“师生关系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倘若教师对这一见解不能充分地予以理解与接受,不能卓有成效地将其付诸实施,那么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2. 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教师要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看成未来人才的“毛坯”。教师的作用就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此就可能变得和谐、民主。
3. 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用真情来感染学生,用真爱来呵护学生,亲密、真诚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并不会因受到逼迫产生沮丧的感觉,学生才能处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在组织课堂时,没有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师的语言变得亲切了,真诚了,面部表情变得和谐丰富了,教师与学生心的距离缩短了,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突出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增长储备了适宜的土壤。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前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有许多非议,就是因为教师在设定的框架里授课,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授课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自新课改以来,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了。师生对教材的拓展、开发,使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新的感觉”。教师轻松、学生愉快,是新课改以来师生的共同体验。
以上是在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新课改是一项长期探索、发展的“工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课改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前进中所遇到的困难,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并最终得以圆满地解决。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新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