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人本管理的实践
2009-07-10薛刚
薛 刚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对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初级中学而言,都面临着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破解“人本管理”的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贫乏,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师资队伍不整齐,办学条件落后,因而造成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已明显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寻找教育中“不和谐”的因素,破解这些管理瓶颈,对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地域因素。笔者身处西部偏远农村,深感这里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普九”欠账多,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投资的力度,但还是杯水车薪,很多农村学校仍处在教育的困境当中。教室破旧,师资紧张,教育教学设备欠缺。在社会上,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期望不高,或让其勉强完成义务教育,或干脆辍学打工,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因素。
——教师方面。多年来,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喊得热热闹闹,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对教师的评估依旧是以学生成绩论英雄,因此,考试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假期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进修,传统的教师寒、暑假休假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边远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经济收入又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流向城区。因此,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消除教师心理的和谐障碍,是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生方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人本管理的核心目标,但实际的效果是学校方面一味看重分数,注重升学,许多农村学校优秀学生不断流失,学生厌学思想严重,“问题学生”时常涌现,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因此,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坚持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让每一位学生人尽其才,是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一个根本。
二、搭建“人本管理”的平台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努力解决教职工和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推行人本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让教师安心乐教。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千方百计地解决好教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是实现教师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管理者就必须尊重、关爱教师,尽可能地减轻或消除教师在工作、生活上的压力,更有力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对教师所关注的评优、职称晋升等热点问题,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为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条件等。
——让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学校还要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着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如创办文学社、广播站、英语角,举行科技小制作、演讲、歌咏、舞蹈、体育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让师生和谐相处。现代教育提倡师生关系民主化,而学生则是越来越难管教,“说服教育”已经很难让学生接受,有的教师怕得罪学生和家长,不敢管学生,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上述形势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同时注意防范有可能伤害学生的教育行为,杜绝心灵攻击和体罚行为的发生。
——让家庭融入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学校的有机联系,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大网络,也是人本管理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座谈会、教师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密切配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海子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