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阔步迈向教育现代化
2009-07-09席岩
席 岩
顺德职院
顺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以制造业闻名中外,是家电名城,家具之都,花卉之乡,经济总量曾数度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敢为人先”的顺德人,在全省县级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的创新改革中,抢抓机遇,与时俱进。
目前,全区有普通高中19所,职业技术学校13所,初中43所,小学162所,幼儿园279所,托儿所187所,高等院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社区学院(校)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57343人,其中在园在托幼儿59230人,民办学校在校生28262人,外来务工子女就读52000人。
顺德的十个镇(街)已全部评为教育强镇。近年来,顺德围绕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工程、职业教育创新工程、民办教育促进工程、教师队伍优化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社区教育整合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等七项工程,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职校教育形成品牌、教育交流高位合作,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万众同心强教育百年树人兴顺德
顺德素有崇文重教的民风社尚。推进教育现代化,顺德承接着自身的历史传统和顺德人的教育梦想,具备敢于创新的精神因素,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蕴含着适应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大内在动力。“万众同心强教育,百年树人兴顺德”成为顺德独特的人文景观。
落实教育先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顺德历届党委、政府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部署,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的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专事制订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历届党委工作报告把教育摆在社会民生事业的首位,区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倾斜,财政投入支持到位。
立足优质均衡,提升教育现代化内涵。依据顺德教育结构布局,人才培养结构的特点,各级党政形成了优质均衡的共识。十个镇(街)经济发展各有优势,但实力较为均衡,为此,采取了重心下移,明确镇(街)的投入责任和管理权限,赋予镇(街)按照区的统一规划,负责辖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差额投入,直接管理镇(街)学校和师资队伍。通过“内强外引”,从政策和操作层面,建立多方面的教师建设保障机制。
着眼整体和未来发展,凸现教育现代化特征。①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新课改实验区,用20年来顺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作为基础,进一步支撑和推进新课改,造就了今天顺德教育的大好局面,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教育信息中心,构建顺德教育宽带城域网,与省基础教育网络互联互通,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1998年,全区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自主研发编写教材,教师开发的学科资源网站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站,学生多次在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奖。③每年拨付教师赴英和欧盟培训专项资金派送教师赴海外培训;建立“中英课堂教学连线”,9所学校与英国北伦敦郡相关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区内特级教师钟德赣的“反刍式”教学法,在新加坡推广运用;全面推动“顺港”教育交流,落实赴香港支援中文教育任务;大力引进外籍教师任教,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
立足改革发展难点,深化教育现代化实践。坚持把青少年德育工作纳入社会系统工程,实行“学校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参与,共育人才”。注重课程的整合,推进课程选修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区政府运用公共财政的杠杆,全面履行发展全区教育的责任,重点是教育经费的统筹和教育布局的统一规划。制定颁发有关规章制度,强化督导评估的调控机制。自1994年起实施校长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和公推、公选结合择优录用中层干部。2005年实施教师聘用合同制,通过述职与民主评议对教师考核。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经批准设立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享受与国家举办教育机构的教师平等的地位。
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教育现代化取得实效
经过普及、巩固、优化、提升,顺德教育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教育现代化特征更加显著。
基础教育高位普及。全区0-3岁婴幼儿教育参与率达89.2%,2008学年,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9.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8.72%,同龄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建成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19所普通高中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6所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3所职业技术学校均为广东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7所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幼儿园上等级率达到43%;全区中小学均建有校园网并建立学校网站与区教育信息中心连接,共享教育网资源和信息;全区拥有计算机54127台,人机比为5.3∶1,其中高中为3.5∶1,初中为6.3∶1,小学为6.9∶1。
教师流动形成制度。从2006年起,每年100名以上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弱校支教,弱校派教师到名校、强校岗位培训,挂职锻炼,推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成立了中小学中心教研组共有60人,由区教研室管理,区财政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研究教学,指导教学。2004年成立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共有60人,听课研课,指导课程改革;2007年组织成立了区义务教育新课改讲师团,推进教学的均衡发展。以镇为主的校际结对、联片教研、强弱结合等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层面的均衡协调。
扶贫助学保障规范。建立扶贫助学机制,形成“政府为主,慈善机构为补充,热心市民参与”的扶贫助学格局。对低保家庭子女就读免收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贴。发挥顺德慈善会作用,对临界低保家庭子女就读实施助学,并对就读高等学校的低保和临界家庭子女,资助直至完成学业。
外工子女平等就读。公办学位向外来务工子女开放,纳入政策性借读范畴的,与本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顺德每年流动人口适龄儿童约有52000人左右,91%以上的外来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镇(街),按照广东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开办了3所外来工子弟民办学校,满足外工子女多样的教育需求。
残障儿童享受教育。除公办学校接受部分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外,由政府投入高规格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启智学校。启智学校配置一流的设施设备,配备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高质量为残障儿童提供教育康复服务。2008年,区财政下拨专款,成立启智学校发展扶持资金200万元。至2008年,共有180多名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有350多人,在启智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300人,全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86%。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区中小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均在90%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均在85%以上,违法率控制在0.019‰以下,犯罪率为零。2007学年,中小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7%,97%,34%。有多所中小学校代表顺德参加市、省、全国和国际各类艺术表演活动,在重要艺术赛事中获得一系列奖励;连续多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和电脑机器人比赛,屡获多项一等奖;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50多项,省以上奖励10多项。
科研能力整体提升。成立区教育科研办公室,设立区级教育科研专项经费每年200万元,在区教育基金设立“教育科研成果”专项奖,各镇均设立相应的奖励项目,推动教育科研创新。“十一五”教育科研区级立项共239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9项,市级47项,区级158项。近三年,共获得市以上科研课题奖励50多项。科研立校、科研促教已成为共识,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业成绩水平领先。全区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范了初中办学行为。高中教学水平优势明显,在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率达95%。高考水平逐年提高,2006年至2008年,全区高考总上线人数均超过万人,重点本科上线率11.22%,本科以上上线率40%以上,总上线率平均83.81%。近四年全区中考科目合格率、平均分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低分率为全市最低。
中职人才广受欢迎。全区13所职业技术学校,建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点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3个、市级骨干专业9个和区级骨干专业18个,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相适应。2008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8548名毕业生中有1039人次考取了高级技术等级证书,10121人次(含1人多证)考取了中级技术等级证书,1822人次考取了初级技术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7年超过99%,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4.47%。
铸造教育品牌形成鲜明特色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升区域教育的综合实力,区域客观条件的差异,注定搞现代化不能千篇一律。顺德教育现代化建设立足于顺德的人文环境,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铸造了教育品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错位竞争促成均衡协调。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村(居)为主,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政策,硬件得到完善,管理得到加强,水平不断提升。普通教育通过“攻缺补弱”,推动规范优质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初中发展瓶颈,夯实了教育基础。职业教育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以工养学,学以成才,贯彻双转移战略,实行智力扶贫,成功探索了职业教育新途径。成人教育以社区教育为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开办老人大学4所,健全家长学校,设立家校通平台,组合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学院(校),有效实施岗位培训,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高等教育立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准备,推进“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与国家劳动保障部创办创业培训学院,与中国烹饪学会合作举办烹饪管理学院,引进南方医科大学落户顺德办学,满足市民高等教育需求。通过三十年的实践,顺德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先后被国家相关部委授予幼儿教育先进市、基础教育先进县、特殊教育先进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服务至上提升职教品位。根据顺德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自1996年起,政府确立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制订了“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创新了“集约办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开展的各类岗位培训交由职业学校组织,政府部门参与考核发证。探索和实施了“职成一体,多方联合,构建终身学习社区”的办学模式。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密切配合,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不断拓展。构建了“产、学、研”结合,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大职教体系。
体制创新促进管理高效。在教育改革中创立的、符合顺德实际的统分耦合管理彰显效能。统分耦合,即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教育责任与管理权限明晰,在教育投入、融资体制、发展规划、学校管理等方面,按照区的整体目标,各负其责,各为其事。两个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工作重心得以真正下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实现了长效保障与监督评价、质量效益与持续发展、公办与民办教育双赢、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当地经济的管理新体制。
多元发展民校独树一帜。2005年区政府推动民办教育办学体制深化改革,制定对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民办教育发展。成立民办教育工作委员会,确保公平、协调、健康、有序、整体发展。到2008年底,全区有各类民办学校339所,其中包括普通中小学21所、幼儿园104所、托儿所187所、助学机构和各类文化教育培训中心27所。民办中小学占全区中小学的发展比例已达到10%,累计吸纳社会力量(非财政部分)建校投资超过了12亿元,新增校园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树立了一批优质教育品牌。
应用优化抢占教育制高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抓住“应用”这个纲,以建设教育信息中心为核心,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充分运用。借助电信部门的100M专用光纤和移动公司的“校迅通”平台,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实现与区域门户的有效联通,从区教育局到镇(街)教育组,各中小学校,甚至到每一位教师,都可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同时吸引更多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信息网的建设,共建教育资源库,并通过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给全区师生使用。2001年,顺德被确立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2004年被评为佛山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区,2006年区教育信息中心被评为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顺德在地方经济强有力的推动下,深入贯彻科教兴粤、人才强省和建设文化大省战略,正努力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阔步迈进!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