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蒙以来60年

2009-07-09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师语文老师

王玺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黑龙江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1999年退休。退休前11年任肇东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主抓干训、师训和小学教研,其中小学教学这标实验被原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一等奖。并列为全省16个推广的项目之一。王老师曾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市级拔尖人才,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同时获全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突出贡献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退休以来,心系教育,经常活跃在各大教育网站,退休后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一二百篇;网上专题帖子几百篇,诗词几百首,同时学会用VB编程。

开国大典之前,家乡成立了学校。说是学校,其实非常简陋,就是把地主家的五间平房改成了两间教室,用地主给长短工吃饭的长桌凳当课桌凳。以前上过几天学的十来个人在二年级,我们这些刚上学的挤在一年级。学生年龄不小,教师年龄不大,班主任杜老师当时高小还没毕业,我十岁,他比我大七八岁。记得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杜老师还推广了我的经验,

说我算得准确——原来我在课桌上商了20个道道儿,几加几或几减几就数道道儿。可见当时学生的智力、教师的经验水平!

过几天杜老师对我说:“到二年级去吧!”我来到了二年级教室,二年级老师正在讲课,见我进来,在黑板上用竖式写了 9×9,我连想都没想,在横线下写上“18”。二年级老师笑着说:“先回去吧!”三天后,我跳级了,成了二年级的学生,和那些比我大四五岁的坐在一起听课。期末考试,全班12个人中,我考了个第三——这是我读书期间首次、电是最后一次参加考试排名次!现在想来,一个九九八十一都不知的孩子能够跳级,纯粹是为了“疏散人口”——一年级人数太多。

时逢学制改革,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六年级念了半年就考初中了,全县只有一所中学,3000多小学毕业生只收330人,我考上了。现在普及义务教育,每年超万人,人人都能上初中,无法想象那时求学的艰难。上初中以后实行五级分制,从来也不知道自己考第几。那时很少有考试不及格,不像现在,有些老师专挑难题考学生。

初中毕业我考上了中师,这时杜老师也参加了中师函授学习,大约和我们同年毕业。我在中师读书期间,杜老师已经是完小校长,时逢反右斗争,贫农出身的他,被定成“中右”,好在仍然可以教课。

中师前二年“开门办学”,我参加防汛修过江堤,春季到火车站往火车上装过大个头军马草,秋天往火车上装过大白菜,人拉车往二三十里外的乡下送土粪,到几十里地的乡下用人拉犁种过地、烧过酒、烧过砖、熬过糖、炼过焦炭……我们的教育曾经被折腾过。

当时缺中学教师,读到中师三年级,我成为培养的初中教师,被分到语文班,当语文科代表,主要原因还是凶为分班前的一次作文讲评。语文老师对我的作文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按理说语文班应该系统学习语文了,可是不然。三年级下学期见习、实习之后,正逢省里教材编写组在肇东师范学校编教材,我们班的任务是为专家们服务,抄抄材料、打打水、扫扫地……幸亏班长、团支书有远见,留下我们几人编写初中语文1~6册教案,准备到时候捧着教案就可以上讲台了。

那份教案,对没参加编写的人有多大用处,我不太清楚,反正我没用上毕业后,我被分到松花江专区文艺干校,教戏曲班语文——戏曲班学的是剧本,普通初中语文自然没用。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地区一级的学校下马,学校解体,我回到肇东。时适中师毕业生全部下乡,没人再考虑你的中学教师级别,我回到了故乡——姜家公社,留在中心小学教六年级语文和数学。我是这里第一位中师毕业生,教导主任挺看中我。有一天,省教育厅梁志超厅长“微服私访”,没经过县教育科,直接从姜家下火车,到了姜家中心小学听课。教导主任直接把他领到我的课堂,当时我正讲《飞夺泸定桥》(当时提倡咬文嚼字),先把课题作句子成分分析,然后介绍时代背景……反正一点也没害怕(要是后来,省教育厅长来听课?听到这个消息就会腿软的),而且有一种j成功感。下课后,梁厅长走到前面和我握手,问我:“是新教师吧?”我自豪地说:“已经教二三年了!”后来才明白梁厅长问话的意思:新教师喜欢注入式,不会教课。不过这是几年以后才明白的。因为梁厅长听了课,于是我成了当地的“名师”,由我出了一堂观摩课,

讲《江姐》。周边几个乡镇电派代表参加,我滔滔不绝地讲着,

写满了黑板,看看写不下了,一边擦一边让学生复述,我再重写,其中“瞥了一眼”的“瞥”字,我读hiē,因为参考书上就是这样注的。评议的时候,外乡一位老教导主任说了实话:“‘瞥读错了,参考书也不可靠。”还说:“大量板书,挤占了读书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我确实感到参考书有时也不可靠,数学参考书中有一道题就解错了(2米长的木头,半米一段,每段需要30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锯完?本来是3个锯口,参考书却把段数4当锯口数3来计算)。再说,就我这等水平的也参加了语文教参的编写!能人实在太少——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教然后知困”,当时中学教师可以免试参加专科函授学习,我是小学教师,只好参加考试。我考上了。

记得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外面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我的教室紧靠校门,校门外沟满濠平,下课时我对学生说:“谁也不许出“去淌水!”可能学生没想淌水,经我这一一提示,还真有淌水的了。怎么知道的?我正讲课,发现有两个学生你一拳我一脚不老实,我说着话走到他俩桌前,问是怎么回事?一个说:“他淌水倒在水里,衣服全湿了,总往我身上靠,太凉呀!”我对那个衣服湿了的学生说:“对不起,你出来站着听!”他挺听话,出来了。雨过天晴,中心校的书记走出来散步,大概是听我讲得正起劲,

趴到窗台上听我讲课,一探头,见有个学生站着呢,回身走开了。那时不准体罚,也不准变相体罚,其实我这是变相体罚呀!过后书记没找我,这是我从教期间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变相体罚。

有好几年,表面上看我春风得意,其实我被“控制使用”。我那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

从“学习园地”中取下,装入另一份档案,将来出现反动标语,好拿出来对笔体——我不知道杜老师有没有这样的遭遇。开全乡教师大会的时候,我们几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个别“吃小灶”——参加小会。山东有个“侯王建议”(地富子女回本地劳动便于群众监督),我被清出教师队伍,回出生地生产队劳动改造,与杜老师又成了近邻。我在出生地盖了两间土平房。回忆这段生活我写了这么几句顺口溜:身住高楼心满意,往事辛酸,难免重提起。新建平房泥土砌,门窗纸糊当玻璃。

落实政策后,我们共同参加了制作土桌凳活动,校校都得有土制的桌凳——说土也不全是土,里面加上点

木条或秫秆,增加拉力。就是说,一二十年中,我们的办学条件长进不快,

我们的教育电有过“大跃进”的时候。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村村办初中,后来社社办高中,那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和杜老师同在公社中学教高中,

我教语文,他教物理。这个时期有个口号: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即使这样。我也深爱自己的职业——即使教毛主席语录,我也认真备课。有同志取笑我:“好像你家几代没有当教师的,还那么留恋这臭老九的行业。看样子,你当教师,还想让你的后代也当教师!”

改革开放后,我被县教育科任命为公社中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落实政策后,杜老师被任命为公社中学副教导主任。后来他到乡镇文教办当副主任,主抓小学教学;我到县教育局当中教股长,抓全县中学教育。这时我才知道全县办学条件不差上下。全县(后来改成县级市)学校最好的是砖瓦房。又过几年,东发乡一个村级学校盖起了二层楼,教育局长领大家参观,后来各处相继盖楼房。现在不但县城中小学全是楼房,农村学校大概也没有平房了。可惜杜老师比我大七八岁,他还没来得及在楼房中办公就退休了。

八十年代末,我从教育局到教师进修学校任副校长,全市除一中(省重点)办学条件好一点外,三友小学有几台苹果机已经够了不起的了。后来市直各小学相继有了486、586计算机。现在很多学校各教室里都有计算机,投影仪已经成了废物。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发展快!

虽然家庭出身不好,我却成了改革开放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后来我还有幸荣获市级拔尖人才、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全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教师奖,主抓的教学达标实验被省里评为一等奖,并列为全省推广的16个项日之一。黑龙江教育杂志社连续18年评我为优秀通讯员……诚如那位取笑我的同志所说,我的后代都干教育——五个女儿都是教师,老伴是教师,我们家成了“教师之家”。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改革开放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想当年,给《黑龙江教育》写个稿子,

打完草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往稿纸上抄,又买信封,又买邮票,又跑邮局,真麻烦。如今不同了,电脑打字,速度快,通过电子邮箱,立马就到。现在网上教研,和名师名家对话,太方便了。可惜我和杜老师共事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回过头看,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

几十年来,我一直铭记老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留言,联系温总理说的“此时、此地、此身”,觉得更受鼓舞。

此时——蜡烛不高,火焰足。我从教40年,从退休到现在也10年了,退休后我一直心系教育,除了整理工作期间写的教育经验外,在各级报刊上又发表了一二百篇文章,其中有一年仅在《中国教师报》上就发表了二三十篇。

此地——居室虽小,网络大。表面上看,退休之后活动的空间小了;其实并不然,有了网络,活动空间特别大。退休后,我一直活跃在人教网、K12和教育在线等大型教育网站上,曾在语文网当过版主。我每天三四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网,读教育新闻,写教育心得。我发帖、跟帖不比年轻人少,发言质量不比年轻人差。我受到很多网友的信任,经常有网友通过短信向我请教,请我点评,和我交流。我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此身——零件待修,头脑好。年老了,

身体难免有各式各样的不适,很多零件都等待维修,但是我的头脑没有什么毛病,

这可是最重要的资本啊!近几天有编辑约我评当前课堂上的一些怪现象等,三天内我写了两万多字,年轻人纷纷佩服我总之,此时、此地、此身,只要还有一分热,就应该发一分光。年轻的朋友们,你们身上:的热量正足,定能发出更多的光!

猜你喜欢

中师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六·一放假么
中师英语词汇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