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导入
2009-07-09骆德翻
骆德翻
很多人误认为思想品德是说教课、理论课、背诵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死气沉沉的课,只要考试前突击就可以的,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靠思想品德教师自己,适应新形势新情况,闯出一条路来。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就思想品德课的导入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形式。即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特别是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合乎逻辑地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欲望。这样设计的“导入”不仅生动有趣,还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二、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深思导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以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采用这种导入法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悬念应具有“新”、“奇”的特点,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省,富有余味。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时,可这样设疑导入:“权利”这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令人无比向往。在日常生活中提到“权利”,人们就会联想到马儿在草原上奔驰,鸟儿在天空中翱翔,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它们是多么自由自在,人们也向往这种“海阔天空”的生活,因此把“权利”理解为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在同学们中也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课堂上要求太严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太多了,一点“权利”也没有。那么究竟什么是“权利”呢?有没有不受纪律和制度约束的绝对“权利”呢?这样的设疑可使学生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最终而知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针对学生普遍爱听奇闻逸事的心理特点,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名人逸事等导入新课,这是一种喜闻乐见,很受学生喜欢的形式。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可在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听故事时,通过实例向他们阐明要讲的观点。
四、历史知识、典故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思想品德课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对历史知识的充分发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通过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人文性。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一课时,我给学生列举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也列举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在我一次一次的举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体验了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认识到新时期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五、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境又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学生进入情境就会引起思想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图画、音乐、幻灯、录音和语言文字的描述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自觉深入地去体验教材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录像。这种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情境很快便激起了同学们的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使他们深深地感到作为国家主人的自豪感,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出“作为国家的主人,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做”等思考题,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
六、用启发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课的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充沛而丰富的感情、精湛而富于魅力的语言,以谈话的方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师生之间的谈话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导入只要能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迅速进入正题,给整个课堂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学生就会愿意上思想品德课,就不会有“思想品德课听不听无所谓,背一背就会”的想法,变被动为主动,学得轻松活泼。这也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全军,《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思想品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
2.王力、李杰,《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思想品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