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2009-07-09堵燕秋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主体

堵燕秋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语文课堂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语文教学诸多关系的处理和把握上,有时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例如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却有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中听说训练占据大部分时间,而“写”却难保有效地“挤”入课堂……

以上诸多关系中,我们不能否定某一方,但要想把双方关系处理得恰当,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关键是把握好其中的“度”。我们要找准关系双方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力争课堂教学诸因素适度配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慎防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使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和谐有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整体与部分,两者兼顾

课文要深入研读,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显然是新课程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但教学中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节又都必须体现课文的整体。我们不能在抓字、抓句的同时忽略了文本原有的整体美感,将原本内在紧密联系、具有整体美感的文本割裂开来教学,过多地游离于文本之外。“单独地列出来,敲碎了再读”的后果就是感悟零碎,缺乏对文本整体美感及内在逻辑的熏陶。对关键性问题必须在整体框架下去理解,对文章各个部分的学习,若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变得空洞干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对课文进行入字入句地揣摩,又要能尊重文本的整体美感,两者要做到有机融合,和谐统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回归,语文教学不再是运用范畴的语文,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些课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却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言规律,削弱了语文的多重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滋养;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三、“说”、“写”训练,平衡有度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练”这方面而言,口头练与书面练之间也存在着失衡现象。一堂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在“识字写字”这个环节中,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说如何识记字形、掌握笔顺,致使写字成了非常精细的工艺操作,却没有时间让学生真正动笔写一写、练一练。字是练出来的,“练”得少了,又怎么能写出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呢?

当然,小学生的口语能力无疑应得到训练,并予以重视。但学习书面语言文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书面表达,又怎能离得开书面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写是重要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适量的书写训练,注意说与写的平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四、立足于文本,拓展有度

“语文教学要树立一个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新理念下,我们的课堂都在较大程度上向课外作了延伸与拓展,可以联系与课文有关的诗文、故事、格言、警句等,二者珠联璧合、自然和谐地统一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使之相互补充转化,还可以向生活拓展延伸,使生活成为语文课堂的外延。

然而,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语言实践主要还应该立足于课内,让孩子充分享受与作者、文本、自我的对话,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因此,语文的拓展延伸,也要有“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则。

五、主体与主导,协调有度

众所周知,主体是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是指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可要做到二者的完美统一,还真不简单。主导过头了,就变成了机械教学;主体太充分了,很可能就成了放羊教学。一位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最后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看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把问题抛给大家来解决。第一个孩子说了自己的理解,老师问提问者:“你对他的解答满意了吗?”学生答:“不满意。”第二个孩子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可孩子依然“不满意”。于是又有第三个、第四个……最终这堂课在孩子的“不满意”中草草结束了。乍看这位老师似乎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则由于教师的片面主导,以至于学生的学不仅难以保证正确的方向,而且课堂效率受到影响。

教学中,学生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教师的主导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的主导使学生的主体得到恰如其分、最大限度发挥。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随着学生的阅读活动由浅入深,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爱因斯坦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科学巨人的形象也在学生的脑中逐步丰满起来,原来“平凡”和“伟大”,并不是矛盾的。

语文教学中的这些关系即有内在的和谐统一,又有外在的相辅相成,把握住每对关系的平衡,也促进了其他关系的和谐。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在于和谐,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追求的也是和谐。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求这种平衡,教学活动就会更有效,课堂也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