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2009-07-09左晖
左 晖
专业建设是艺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到艺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艺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艺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科学调研、合理布局,做好专业建设前期规划工作准确把握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走向,做好艺术人才需求分析,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艺术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文化事业服务,其专业建设应与地方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具备行业背景,并对其产业结构变化有一定预见性,力争做到专业成熟期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一致。
正确定位艺术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指导性意见为艺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大方向,艺术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此为风向标,正确定位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行业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是一种“就业教育”,培养的是文化市场、演出市场、艺术教育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应突出它的应用性,注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内容选择与行业需要的紧密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灵活多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应转变以学科定位,立足于艺术表演技能的综合运用,形成综合课程体系,加大专业基础课与演出实践、艺术创作的比例,突出主干课程,注意艺术技能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运用模拟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指导、实训演练等多种形式,寓教于学,寓教于做。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得到实践方面的锻炼,为其今后就业时最快缩短行业距离打下基础。
艺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途径
加强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的建设,打造品牌、特色任何专业的建设都需要一定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它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改进不足,优化整合。
鼓励新兴优势专业建设,形成品牌、特色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大量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于是给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建设上,各艺术高职院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凸显特色、创出品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得艺术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使每个专业都有科研成果丰富、治学严谨、组织能力强的领军式人物;重点扶植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他们在科研、进修方面提供便利;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行导师制,组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鼓励进修与学历提高,使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同时,鼓励教师走入市场,亲自参与行业流程,了解行业信息,并督促教师考取“双师”证书,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为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打下基础,也为指导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优化教学管理,是专业建设的保障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大力改革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的全程控制力、协调力;发挥奖惩制度对教学建设的激励作用,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这是艺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创出特色、形成品牌的必然要求。
加强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投入,增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对校内实训场地加大建设投入,使其拥有较为先进、技术含量高的教学仪器设备,营造仿真性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另一方面搞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直接与行业岗位接轨,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真正提高学生实际岗位(群)应用能力。
加强验收和评估工作,是艺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对于具有优势且发展潜力巨大、连续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取得较大成绩的专业,可列为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点,学院可在政策、招生计划安排、资金、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其专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