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视角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管理的冷思考
2009-07-09马如宇
马如宇
如今,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理念日益升华,越来越多的学校配备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但是,在几次参加“普九”和“农远”工程的督导检查验收工作中,我看到,人们往往无法冷静地对待新技术,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一味地否定旧的,用新的取而代之,“高配置、低效益”问题突出,造成现有教育技术装备的搁置、浪费。这种盲目追求创新的“热效应”将有可能转化为“盲动的冒险”。因此,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管理,应该正视、探索和冷静思考,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新思路、新尝试和新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为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
一、辽宁地区教育技术装备
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村校舍建设力度大,九年一贯制学校校舍面貌一新。辽宁省从2004年起全面启动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工程,历经4年的努力建设与精心管理,成果显著。仅今年接受新一轮“普九”验收的有46个区县,从2005年至2008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经费投入164 648.3万元,已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9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优化了教育资源,使校园文化和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占据相当比例,达到评估验收标准。从2005年至2008年,仅今年接收验收的45个县(区)(包括一个行政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66 790.82万元,学校生机比、多媒体教室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农远工程”配备对于农村中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标起到了主要作用。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结束,全省资金总投入3.26亿,“模式一”学校1 232所,“模式二”学校7 738所,“模式三”学校1 367所。全省农村初中全部按照“模式三”配备,每所学校配备学生用机30台,这对今年接受“普九”验收的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达标起到了决定作用。
部分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教室更新改造,实验室装备标准明显提高。全省中小学实验室更新改造的比例平均能达到65%,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实验室装备新标准、实验室设备新材料,实验室建设布局逐渐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各学科教学仪器、图书得到一定充实。通过新一轮“普九”验收的45个县(区)(包括2个行政单位),实验室设备、教学仪器、图书经费投入39 593.35万元,各中小学不同学科的教学仪器、器材及图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
二、辽宁地区教育技术装备
建设的现状调查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几大教育工程实施,中小学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现实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由于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内涵的提升,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凸显不足。我省中小学校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占地面积不足,导致专用教室、运动场地建设不足,教育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受到制约。
(二)教育技术装备不平衡、不配套,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一方面,教育技术装备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学科间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政策导向、地区经济、教育规划、教育发展等多方面有关系,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装备不配套,实验教学仪器缺口大,教育技术装备的科学配套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投资效益。
(三)学校教育装备建设急需科学、系统和完整的标准依照执行。辽宁省已经实现“巩固普九”县(区)11个,“提高普九”县(区)46个,“双高普九”县(区)45个,标志着辽宁的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校舍建设、基础设施设备,还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城乡逐步实现均衡化。原有的建设标准、装备标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管理标准已经不适用或者不完全适用,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仪器目录,指导学校硬件建设方向,提高投资效率,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配套化、安全化,逐步实现硬件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三、制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水平相比,辽宁地区教育技术装备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内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总体水平较低。
现有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水平还很低,其数量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与省平均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仪器设备陈旧、老化,数量和品种严重短缺;图书馆(室)藏书数量少、品种少,复本多、薄书多,没有剔旧,缺乏时代感。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管理水平不高,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学校不多,各功能教室的现代化装备比较欠缺。中学和小学的生机比较低,统计数据中显示,2000年左右配置的计算机还有很多。
另外,虽然学校的网络教室建设基本普及,但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却很少,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低。即使建有校园网的学校,软件资源大量匮乏。城市实验室数量严重不足,各种仪器设备生均占比严重下降,达不到正常开展教学的要求。
(二)教育技术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过程中,存在本末倒置,重视校园网、闭路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极不重视常规的理化生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等基础装备建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严重匮乏,体育设施几乎空白。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教育技术装备跟不上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由于受经费投人的制约,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室)建设仍停留在低档次的建设水平。中学的物理、化学实验课尚属正常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相对较少,生物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课仍是教实验、讲实验、背实验。小学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仪器设备配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无设备、无药品,正常的科学实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室更是凤毛麟角,而且新课程标准不再把实验区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是要求很多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现有的仪器设备很难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在现有的实验室建设水平上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难以提高。
教学资源配置与组合不合理。一些学校盲目追求高、精、尖,对多媒体、计算机等趋之若鹜,甚至于认为有了它们就可以解决一切,而忽略了常规设备的效用,忽视了直接实践经验的获取。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装备的可靠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效用和适用,即最有效的使用力率,最后才是多功能。
一个可以用挂图直接展示,何必用几天时间做个课件,然后用多媒体投影机投影在屏幕上?一个可以直接用录音机播放的,又何必要用计算机或是多媒体来展示它的声音?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媒体,使软件题库充斥课堂内外,造成新的题海战术。这些为装点门面而使用媒体,为应试而使用媒体,忽视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中小学教技术育装备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合理教学的实际,优化装备配置结构,丰富装备种类,以适应不同教学环境。
(五)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没有持续保障。
“普九”、“普实”以后,各级政府没有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技术装备的更新保障机制,也没有出台经费筹措政策,实际投人的装备经费很少,致使中小学的实验仪器、药品、图书、实验室、计算机的更新、补充缺乏经费来源。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全面取消,仅有的学校公用经费是无法正常维持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的。
四、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内涵建设、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策略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实践教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技术保障。
基于对现状的调查,以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对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内涵、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策略要积极思考和探寻。
(一)科学制定中长期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长远和科学发展。
制定中长期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是促进建设上标准、管理上水平、应用上层次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中长期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对促进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特定的发展机遇期,从教育技术装备战线的战略高度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必将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通过规划的研究制定,进一步明确在基础教育事业改革面临新形势、新局面、新情况、新机遇下,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把握发展趋势和动向,进而明确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工作重点、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并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做出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部署,奠定面向教育现代化、实施“建设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的基础,实现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历史性、跨越性发展。
(二)全口径、全方位制定和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标准,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
制定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标准,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制订教育技术装备配备标准,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对学校设置与规划、用地与校舍、设施与设备、师资与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和具体的发展标准,使每一所中小学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引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大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投入,统筹教育技术工作可持续发展。
首先,全省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与“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定位,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实际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尚需装备数量与现有装备数量之比比较大;学校现有的计算机的“生机比”比较低。其次,由于缺乏省级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统筹支配以及对其他渠道投入经费的宏观管理措施不力,使我省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不够均衡;己有教育技术装备的维持费用得不到保证。最后,现代化媒体教学的软件建设很少有专项经费投入,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软、硬件经费的投入比较,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大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投入,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思路及办法是:第一,设立省拨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用于全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逐年增加教育技术装备的专项经费,以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薄弱环节的投入,引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积极快速地发展。第二,争取多渠道经费来源扩充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发掘财政拨款之外的其他渠道的投资潜力,并对其他渠道的教育技术装备投入加强宏观管理,以缩小校际差距。第三,应该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维修费用的追加和教学软件的配备。建议今后凡每投入一定额度的教育技术装备,都要逐年追加相应的维持费用和软件费用。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构筑区域性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平台。
全面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区域性教育技术装备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网络环境下区域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三级管理,五个平台”模式。“三级管理”即市级网络中心设立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宏观系统维护总控;市级教育技术装备站统筹装备管理工作的数据库管理,进行全局监控指挥;县级教育技术装备室负责对学校一级微观管理,督促数据资源传递至服务器。“五个平台”即实验管理平台、图书管理平台、固定资产管理平台、教育技术装备信息统计平台、自制教具管理平台。对区域性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进行标准化建设,逐步把所有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内容全部纳入五个管理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做到服务人性化、管理规范化、指导专业化、平台数字化、信息网络化。
(五)发挥评估的激励和管理功能,促进教育技术装备良性发展。
教育技术装备评估功能发挥得越好,就越能真实地反馈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便于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行定性与定量总结,更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评估的功能,也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完善教育技术装备自身的理性发展,真正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