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2009-07-08李社潮姚淑先于亚珍孔繁金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1期
关键词:粮食影响因素措施

李社潮 姚淑先 于亚珍 时 锐 孔繁金 梁 健

摘要粮食在农业主产区区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讨论了长春市粮食产量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提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所在,然后分析了影响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问题,并定量定事提出建议。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措施;吉林长春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96-03

长春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农民的增收、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谐和工业生产原料的供给,尤其是在目前国际性经济回落期,粮食安全供给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保持长春市粮食总量的持续稳定提升,实施增产150万吨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核心的任务在于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把长春市由国家粮食主产区打造成为核心产区最为艰巨的任务,也是长春市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坚持不懈建设好的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1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通常所说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衡量我市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

1.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近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推动下,长春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条件和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在不断积累、建设过程中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市粮食总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不足250万吨,到2008年粮食总产量已达到884万吨,相当于改革前2倍多,30年间长春市的粮食产量已经跃上了3~4个台阶。在耕地播种面积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这标志着长春市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4万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48%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总施用量达80万吨,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市粮食平均产量逾9 000kg/hm2,创历史最高水平,比全国平均产量高出30%。

1.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潜力相当巨大

耕地资源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载体,没有耕地资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无从谈起。在这方面长春市是具有优势的。一是长春市后备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临时性耕地面积有10万公顷左右;另外,还有近5万公顷宜耕后备耕地资源,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可增加基本农田面积10万公顷,增产粮食50亿吨以上。二是中低产田改造潜力较大。全市现有中低产田60万公顷,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有增产的潜力。三是全市现有50万公顷的高产田,通过采取综合性增产技术措施,全部建成高标准粮田,粮食产量可以继续提升。

1.3粮食产量年际间大幅波动,表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稳定性

近10年来长春市粮食总产由1998年的827万吨,到2008年登上884万吨的台阶,净增57万吨,增幅为6.8%,年平均增产幅度为0.68%,榆树1998年粮食总产为235.6万吨,2008年为282万吨,净增46.4万吨,增幅为19.6%,年平均增产幅度也仅为1.96%,最低年份总产只有162万吨,与2008年相差120万吨。尽管天气自然灾害是引起粮食产量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因素,粮食产量的波动已由波幅扩散式古典型波动型向波幅收敛式增长型波动转变,但是无论从年际间增产幅度,还是高低年份存在的巨大总产量的差异,都说明长春市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大市(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相当的不稳定,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反映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抗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仍然有限。

1.4长春市具有提高粮食单产的潜能

潜在粮食增产能力是指在现实粮食产量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的能力。在不增加播种面积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通过运用计算5年平均产量,可以看出长春市粮食产量每隔5年有一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随着粮食产量绝对水平的增加,产量提高的难度也在加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同时,可以发现长春市粮食产量上升趋势是明显的,只有在个别年份因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粮食产量的上升趋势受到影响,但总体上升趋势没有变。目前长春市有平均产量7 500kg/hm2左右的中低产田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0%;6 900kg/hm2以下的低产田2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5%;而仍有平均产量在7 950 kg/hm2以上的较为高产田50万公顷,近年来还涌现出创每公顷单产十几吨粮的高产地块。这些表明在县际间、地块间单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单产水平的空间和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潜力很大。把专家的产量转化为农民的产量,把小田块的高产转化为大面积的均衡增产,长春市粮食增产的潜能就会得到挖掘和释放。

2影响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问题

2.1土壤有机质减少,耕地肥力不断下降

近些年来,榆树市的土壤质量变化突出问题有2个方面:一是黑土层变薄,平均每年流失黑土层0.3~1.0cm,全市40%的面积腐殖质层厚度不足30cm;二是有机质下降较快,1958~1981年的22年里,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06%,而家庭承包以来的近30年里,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25%,目前还在以每年0.01%的速度下降。许多农技人员反映,土壤地力下降,通透性变差,水和肥存不住,小旱地冒烟,小涝水汪汪,作物病害增加,产量和品质都受到影响。

土壤肥力下降,主要是肥料施用结构不合理,化肥施的多,有机肥投入很少。近些年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持续增加,许多地方化肥的资金投入已经占整个生产投入的60%以上,尤其是2008年。这虽对当前的粮食增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重种轻养、重化肥轻有机肥,土地越种越薄。九台市反映,目前大多数耕地已有25年没有施用过有机肥。德惠市农业局反映,由于农家肥施用数量减少,秸秆还田几乎没有,土壤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在逐渐下降,2000年以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近0.1%。据了解,施用有机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普遍认为是十分明显的,农安县开安、合隆、烧锅等乡镇有不少农户,在运用常规种植技术的情况下,多年坚持施用以鸡粪为主的农家肥,正常年景玉米产量在15t/hm2以上,而2008年长春市推荐全国的几个粮食生产大户,玉米产量也仅在12t/hm2,这充分体现出施用有机肥的作用。农户调查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农户有机肥投入减少,一方面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多,积肥追肥缺人手,许多在家务农的也不愿再干这种又脏又累的“苦力活”;另一方面是村屯内无处积存农家肥,施用成本高,导致大田作物有机肥投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种植结构单一、小机灭茬、浅耕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对土壤地力的影响也很大,土壤板结,容重增大,孔隙减少,蓄水、保肥能力减弱。据九台市农机部门测算,深耕22~25cm,可增加蓄水90t/hm2以上,而现在大多使用小型农机灭茬整地,耕层只有10~15cm,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

2.2种子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至关重要作用,但良种供应上存在着品种繁多、价格过高等问题

调查的5个县(市)区都认为,近几年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良种良法的推广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榆树市基本上每3年粮食品种更新换代1次。基层的农业、农机部门同时反映,虽然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而良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走访农户、农机调查也普遍认为,下一步提高单产重点靠新品种。但各地也反映,由于近些年粮食价格低,卖粮难,农民种粮由注重选择产量高的品种转向选择质量好的品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产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培育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实现增产和增效的统一,是今后粮食品种培育攻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种子供应上,农民普遍反映玉米品种就达上百种,让农民很难选择适合品种,农业部门主推的一些品种还买不到,同时好的品种价格特高。

2.3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支持作用日益突出,农业科技贡献率还较低,推广工作缺乏亮点

科技促增产,是影响粮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被认识、接受和重视。这几年在国家和省里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的推动下,长春市依靠科技推动粮食增产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但仍有不少项目仍没有真正落实到户、到田间,有不少具有实用价值的增产技术推广普及率还不高。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榆树市为例,3年应用面积为6.7万公顷,仅为该市播种面积的1/4。这2年全市每年玉米螟发生面积都在53.33万公顷,而应用赤眼峰防治技术的面积普及率仅在25%左右,仅此损失粮食80万吨。机械作业特别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具有增产作用,但这几年由于技术指导宣传等环节上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地方用人工扎眼器取代了播种机,投种量增加,出苗并不十分理想,这也正是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引发的问题。与此同时,长春市农业科技推广缺少抓手和项目支撑,没有比较明确的结合本地实际的确定主推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最为有效的载体,还没有引起重视而普遍开展起来。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仅为48%左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目前,长春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在40%左右,农机手50%为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足4%。

2.4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型农业机械配置不足,制约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

大中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几年长春市农机装备在国家购机补贴和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拉动下,一些乡镇大中型农机拥有量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从全市看,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即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全市机具配套比仅为1∶2.4,产中机具多,产前和收割机具少;质次价高的机具多,科技含量高的机具少;靠补贴购买的多,自主购买的少。近几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全市每年新增大型拖拉机300多台,但36.75KW以上的拖拉机仅为5 345台,占拖拉机保有量不足5%,其中还有近20%是老旧拖拉机,使用年限在在8年以上,能耗高,作业效能差,动力不足,难以进行深翻、深松等作业;还有一部分是从事运输的,真正投入农田的大型拖拉机不到4 000台。而长春市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应在1万台以上,因此大中型农机不能满足农田作业的需求。现有的机具如翻地犁、灭茬机等多为20世纪80年代产品,技术性能落后,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深翻的机具、精量播种、综合整地机具整体上看保有量少,如节能型综合整地机全市需求应在4 000台以上,而目前实际仅为2 000多台。由于国内现有的玉米收获机普遍难以适应长春市玉米秆高、粗、结穗大等特点,作业质量差,农民不接受,也影响了玉米收获机的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拥有玉米收获机可达300台数,但仍不到山东省保有量最多的一个乡镇,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2.5生产规模小,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依然突出,对粮食综合能力构成经营体制和操作性约束

作为粮食主产区长春市人均耕地不足0.67hm2,每个农户经营种植规模平均为1~2hm2粮食作物,仍是长春市农业生产的主体格局。近几年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即使外出打工,家里的土地仍不放手,转包了出去的只是少数。现行土地流转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种田能手户集中,不利于提高粮食单位产和稳定产量。普遍采取自营农机自耕自种,或农机大户在耕、播等生产环节上为农户提供部分作业服务。因此,不同程度制约规模经营的发展。比如,深翻耕地,没有旋转翻地犁,2个农户之间就存在堑沟的问题。前几年村上机动耕地可以补偿,调剂解决,现在村上机动地都已发包出去,无法解决;再加上油料价格上涨等原因,造成深翻深松耕地面积下滑。以产粮大县榆树市为例,秋翻面积已由前几年的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降至不足20%,逐步被综合复式作业机或小机灭茬代替,2008年推广深松作业有所改善。再如,近2年来粮食产区机械播种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人工使用推、扎播种器大量增加,以德惠市为例,人力播种器具已达数万台。前几年推行的耕地轮翻制、“统种分管”制等依靠乡村经济组织协调“大机器与地块”矛盾等有效的方法,由于村级功能的弱化,也无法实施,现在是靠农机户与农户之间通过市场的调剂解决来完成。

3提高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3.1增强规划统领能力,编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划

保持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期稳定提高,就必须全面把握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以及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比较优势。同时,又要认识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能力建设需有全面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能力建设需有超前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动态变化的,能力建设需有稳定性,粮食综合生产的提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能力建设需有持续性,必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为此,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应组织编制长春市保护和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长期规划,科学地做好长远规划布局,以此为纲,持之以恒,加强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长春市应有的贡献。

3.2增强系统投入能力,制定行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行动方案

根据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粮食单产能力进行排序,科技进步水平是第一位的硬约束。各级种子农业和农机科研、推广、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农业体系、部门都分别承担着提高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责任和重任,每个体系、每个单位都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长春市农业系统各相关部门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主动参与,全力投入,积极实施。近5年,要以增产150万吨粮为目标,分析各体系、各单位所处的位置和担当的任务,制定出本体系、本部门详实细化、具体操作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方案应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工作原则、行动内容、重点工作、考核办法、保障措施等,坚定不移、苦干实干、扎扎实实地把这件事做好。

3.3增强集约运作能力,形成合力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新机制

明确农业各体系、各部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所应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性、关键性、根本性的问题,整合部门、项目资源,将同类项目资源、以增产为目标的项目,在分别上报下达的同时,在实施中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统筹推动实施,从而达到集约运作、资源优化、节约投资、增加效应的目的。要集中农业和农机科研、推广、植保专业人才资源,吸收各体系专家投入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项技术、措施研究与推广指导,增强粮食增产的科技力量;集约重大项目资源,与良种推广补贴、深松深翻补贴、高产创建、沃土工程、全程机械化、植保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玉米螟防治等惠农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加强合作,配套运作,集约资源,集成技术,集中力量,合力推进,达到1+1>2的效果。

3.4增强地力产出能力,实施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工程

改善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犁底层变硬、蓄水保肥能力变差的现状,采取多方面措施,大力搞好地力建设。使地力等级提高1~2级、打破犁底层深度2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0.3%、土壤蓄水能力增加10%、化肥利用率达到10%~15%,使耕地资源提升到具备为单产增产5%~10%以上的能力。一是坚持组织实施好大型农机深松深翻作业补贴项目,改变土壤耕层现状,提高蓄水保墒能力。二是3年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粮食播种面积的80%,5年达到100%;推广机械深施肥技术,全面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三是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实行长期定位监测。四是实行秋送农家肥补贴,增施有机肥,3年达到100万公顷。五是结合长春市承担实施国家沼气建设项目,发展有机肥源。家家有标准厕所(水泥或缸)、猪有圈、禽有舍,家家有沼气池,户户有掏粪工具,对每个村屯进行规划,设立堆沤场所。每个村屯集中组建有机肥资源发酵池,使肥料充分腐熟,同时产生沼气等有效能源。六是针对有机肥料有养分全、培肥地力、肥效长等特点,但由于生产有机肥的成本相对较高,工艺复杂,地方财政资金短缺,无力对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提供相应补贴的现状,亟需长春市拿出立项报告,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各大养殖场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工厂无害化处理,确保有机肥料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商品有机肥的市场占有率。

3.5增强科技支持能力,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率

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进步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力量。要采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积极行动,联动开展科技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入户率、普及率,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年平均提升1.2%~2.0%,5年内达到60%的水平。一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完善运作机制。加大对县、乡两级农业、农机特别是县一级推广机构的扶持力度,保证能够正常的开展工作。实现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计划,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问题。探索建立村级技术服务站点,聘请农业技术指导员、农机作业指导员,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承包。把项目技术补助资金,直接分配到农户、地块,农技人员与农户签订技术指导服务合同,由农户向农技人员用补助资金购买技术服务。二是改变农业大市没有农业科技园区的局面,集中资金、力量建设示范引领长春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流科技园区。三是加强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素质。采用技物结合的办法,加大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力度,使他们首先掌握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再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培训机制要市场化。政府主要是筹措培训资金,建立培训渠道和场所,加强培训监管。具体的培训工作采取投标方式,鼓励各类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机构通过竞争择优承担任务,培训后授予资格。农民培训要与市场接轨,培训形成有效的资格,并在政策上实行鼓励政策。比如可享有贷款优惠、政府农业补贴优惠、创业优惠等。要形成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使农民有需求时就有供给,能够及时获得培训。四是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创新,使其成为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民与农业、农机、植保、种子专家面对面互动型交流的平台。

3.6增强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

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对增加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意义重大,好处很多。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施肥、收获对粮食增产的综合贡献率可在8%~10%以上。作为一个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区域,长春市应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机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特别是粮食机械化的发展,5年内全市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达到33万公顷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超过50%。一是增加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机具的保有量,加快发展水稻收获、机播和玉米播种、深松等机具,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1万台,农机具达3万台(套)。二是积极引导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特别要总结和发展以机械化为依托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走有本地特色的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三是搞好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和服务。每年增加超过200个,5年内这2类组织发展到2 000个。加强技能培训、农机生产作业的指导,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使其成为农机生产作业的主导力量、新技术推广使用的重要力量。四是针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示范推广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

4参考文献

[1] 周慧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马翠萍,郭翔宇.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灰聚类评估[J].农机化研究,2008(8):46-48.

猜你喜欢

粮食影响因素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