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009-07-07宋玉良唐良忠傅银松马建萍徐健牛文科
宋玉良 唐良忠 傅银松 马建萍 徐 健 牛文科
摘要:简要介绍了建德市近年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对建德市现有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归纳,指出了整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循环经济 技术模式 建德市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农业循环经济而言,就是要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全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农业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近年来,建德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成功模式。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自发的、个别领域应用的、低科技的、高投入低效益的阶段,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不循环的方面还很突出。因此,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 我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效益农业三年新突破”和“加大城乡统筹、推进三农新跨越”的目标,突出以“提升农业,建设农村,保障农民”为重点,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涌现出了一批适宜建德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1.1 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主要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紧密连接种植业、养殖业,形成立体良性循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1.1 生态良性循环模式
大同生态养殖场,年饲养生猪4000头,建沼气池容积368M3,年处理猪场污水1.3万吨。沼液用于6hm2鱼塘养鱼、养珍珠蚌,沼渣少部分拌和配合饲料喂猪,大部分用作15hm2板栗园、0.2hm2青饲料和菜地有机肥。每年“三沼”综合利用增收节支10万余元。
1.1.2“养殖--沼气—能源”示范模式。大洋镇荷花村残疾人邵庆富从事养殖业,并投资6500元建起了容积55 M3的沼气池,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化解了村民纠纷,而且沼气供给5户村民用,每年节约炊事、照明,沼肥用作3.5hm2鱼塘养鱼和珍珠蚌的饲料,加上沼肥养鱼、养珍珠蚌产生的增产效益,当年就收回了沼气池建设成本。
1.1.3“猪--沼--作物”生态模式。新安江万秋生态养殖场,建沼气池容积320M3,年猪场污水排放量6500吨,全部经过沼气工程处理,并配备20M3容积储气柜及脱硫、气水分离设备。利用沼气用作猪舍和管理房加温、照明,为附近20个农户提供炊事、照明能源;利用沼气替代石油液化气,采用喷火枪对母猪产房进行消毒灭菌; 利用沼气发电,解决了饲料加工、抽水、高压泵抽吸沼肥动力能源;利用沼肥种植10hm2果园、0.7hm2茭白、莲藕等,多余沼液还提供当地农民种菜。
1.2 耕地高效利用主要模式
立足现有耕地资源,以节约耕地资源为中心,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目标,积极推广高效作物间作套种模式。
1.2.1“草莓一稻”轮作模式。全市草莓面积达1333hm2,其中有1200hm2草莓田实施“草莓一稻”轮作技术,不仅实现增收,而且有效改善地力土壤结构,降低草莓病虫危害程度。
1.2.2“草莓--网纹瓜(蔬菜)”间作套种模式。在大棚草莓中套种网纹瓜或蔬菜,可有效提高大棚利用率。
1.2.3种养混合模式。莲田养鱼、桑(果)园兼养畜禽、鸭--稻共育,充分利用地力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1.3节水灌溉主要模式
1.3.1节水示范模式。杨涯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位于杨村桥、下涯两镇,被列入2001年全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计划,示范区建设面积137hm2,其中微灌面积68hm2、渠道防渗灌溉面积69hm2,总投资302万元。据杨涯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梓溪畈现场实测,渠系水利用指数从0.6提高到0.85,采用滴灌后使用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以上,年节水31万M3,直接经济效益达67万元。
1.3.2渠系配套模式。三都镇镇头水库灌区南北干渠,全部采用“三面光”混凝土衬砌,受到了灌区老百姓的欢迎,效果显著。原来的南渠从水库放水到黄泥山村,总长3KM,现已衬砌4.5KM,放水时间由原来3天缩短到2小时,而打开启闭机拉杆由原来25个丝距却降至11个丝距,如果全部衬砌完成,则放水时间更短。
1.3.3高山蓄水模式。新安江街道高岭村筹资52万元,兴建高山蓄水池63只,蓄水量6500 M3。水池建成后,年增收达84万元。不仅解决了高山村人们的生活用水,使过去的“保命水”,变成了如今的“文明水”、“生财水”。
1.4 太阳能综合利用主要模式
1.4.1太阳能热水器模式。我市是全省第一个普及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城市,1991年列入全国100个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利用太阳辐射能发展农业生产,阳光塑料大棚草莓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新安江城区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基本达到户均一台;主要城镇居民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普及率约70%。
1.4.2阳光塑料大棚模式。利用阳光塑料大棚种植草莓,可延长结果期、提高产量品质; 种植蔬菜,可使夏菜早熟丰产,缓和“春淡”市场供应。
1.4.3地膜覆盖模式。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每亩年增温节能可达5t标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5 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再利用主要模式
1.5.1垃圾填埋模式。全市农村有生活垃圾填埋场22个,其中垃圾处理卫生填埋场8个,简易垃圾填埋场14个。实行垃圾村收集、镇乡集中卫生填埋的有105个村,占20%;实行垃圾村收集、送镇乡垃圾填埋场简易填埋的有155个村,占30%。
1.5.2垃圾制砖模式。建德恒明环保工程实业有限公司,利用垃圾生产环保型烧结多孔砖和空心砌块项目已经建成投产试运行。
1.5.3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模式。对经济条件成熟的村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
1.5.4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模式。推广无害化三格式化粪池、无动力厌氧净化池,处理生活污水,达到可用于农田灌溉的排放标准。全市农村居民13.3万户,建成卫生厕所99281座(其中三格式户厕44084座),占74.65%, 建成生活污水无动力净化池211座,容积13600M3,对新村和部分公共厕所的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2 存在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市农业农村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土地、水等资源不循环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2.1农村畜禽污染面广量大。畜禽养殖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全市畜禽存栏数748.97万头/羽,年产值达8.0亿元。其中: 规模养殖场(户)788个,存栏数351万头/羽,散养户存栏数152万头/羽,年产畜禽粪便72万吨、畜禽污水78万吨。对畜禽粪便、污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是实现农业循环的关键。全市只有196个畜禽养殖场(户)配建沼气池总容积12270M3,占规模养殖24.9%,年可处理养殖污水约29万吨,治理率仅40.2%。
2.2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市有1600hm2油菜秸秆实施田间燃烧处理,2000hm2标准农田土壤结构状况未达到整理前水平,农用化肥有55%流失,农田抛荒现象还时有发生。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农户,只占总农户的40%左右,只占城镇居民的一半。全市大田经济作物面积12800hm2,而推广阳光塑料大棚面积只有1467hm2,占11.5%。
2.3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由于我市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农田水利设施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渠系建筑物不配套,致使地下水位高,渠系水利用率低。主要灌排渠道年久失修,排灌混用,渗漏、淤积严重,达不到农田排灌要求,抗旱防涝能力较差,极易发生旱涝灾害。譬如2003年的干旱,造成全市经济损失达1.2亿元。再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造成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04亿元。
2.4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面还不大。全市农村年产生活垃圾1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893万吨,生活污水年排放COD3911吨、氨氮264吨、总磷104吨。目前,全市还有不少自然村还未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3 对策和措施
要实现农业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就必须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是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3.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媒体,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和重大意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2制订规划,落实政策。围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相关问题专题研究,提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本市加快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制定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如投资、财政、产业等政策,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企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节约,激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吸入社会资金,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3典型示范,全力推广。我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大力推广这些经验和模式,以典型示范推动面上开展,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3.4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拓宽发展视野,依靠农民的自身力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使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3.5多方筹措,增加投入。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引导作用,投入扶持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设。整合部门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整合部门资金、技术等资源,筹措落实专项资金,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狠抓项目落实,加大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更好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6明确职责,加大考核。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如农办、农业、水利、科技、环保、科协等,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支持。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解落实任务,确定专人负责。二是健全考核机制,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列入部门、乡镇(街道)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确保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各乡镇(街道)要按照长效管理的要求,积极推广适宜本地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筹措落实建设资金,真正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循环经济型的农村。
参考资料:吴铁民,“突出重点 创新模式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务参考》,2005年第1期,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