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中色彩的认识与运用
2009-07-07葛燕
葛 燕
色彩在人们生活中几乎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视觉感受,假如生活中没有了颜色,那将是多么的单调乏味。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在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色彩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用在绘画中,而且对提高学生生活品位、美化生活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引导学生了解、识别色彩
没有光就看不见任何色彩。色是光在物体上的反应,不同性质的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不同。人对色有主观的选择,人在生理意识过程中的色已经和客观物理的色不一样。因为加入了人的主观成分的色既是客观、物理的,也是主观、精神的。人们正是在光的照耀下,感知大自然中客观实际、情感丰富的世界,并享受其中之乐趣。
通过色彩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了解和掌握身边的色彩,从而达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学生掌握的色彩知识中,实际运用较多的是色彩的配置、色彩的知觉与感情等知识。
色彩的配置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有单一的色彩,而是一种色与周围色彩的配置。人们对于色彩的美或丑的印象,只是该色与周围色彩的配合问题,配色协调才使人们感到悦目。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配置方法的掌握,可以解决色彩协调搭配的问题。比如,对比色的配置,在色相环中直线相对的色彩是对比色,对比最为强烈的是“红”“绿”“蓝”“橙”“黄”“紫”。平时“红”“绿”搭配给人“土”的感觉,原因是两色处在彩度高、面积同等的前提下的组合,通过调和,可以使两色的搭配给人以美的感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就是对对比色协调组合的赞美。
色彩的知觉经常看到有些商家的产品宣传牌或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等,用明度接近的底和字(纹)组合,让人看上去很吃力。例如,宋代诗人扬万里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由于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相近而产生的模糊感,也就是色彩的“同化”感。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适当拉开两色的明度距离,或用对比色,如底用钻蓝,字用淡黄或中黄。再看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深色(黑色、冷灰色)具有收缩感,而浅色(白色、暖而鲜艳的色)有扩张感。比如,在灰色纸上放同样大小的黑、白色块,会感觉白色块比黑色块大。所以,胖人穿白色会显得更胖,瘦人穿黑色会显得更瘦。
色彩的“感情”色彩本无“感情”,但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和人生经历无一不通过色彩的记忆留下深深的烙印。尽管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等不同,但对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味觉感的心理反应是大致相同的。比如红色让人有温暖感,蓝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暗色给人以重的感觉,亮色给人以轻的感觉等。在生活中恰当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是提高色彩感染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色彩美的协调、对比与运用法则
生活中没有永恒不变的色彩模式,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日新月异。如何在众多的色彩中选择做到用色美,用协调、对比、平衡的法则,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观察和总结生活中用色的经验,从而做到生活中的用色得心应手。
协调色彩的协调除了色与色的搭配协调外,还与当时的气氛、场合有着某种吻合的因素,这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审美情趣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体现。比如,选择服装时,就要考虑季节特点。夏装选择较明快、活泼的色彩;冬装选择较含蓄、沉着的色彩。虽然冬装也有明朗的浅色调,但这种色调温暖、沉着。服装色彩与季节变化的协调,能使人明显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变迁,给人以舒适和美的视觉享受。有时会看到有的人上身穿着花衣服,下身穿着花裙子,色彩不搭配,杂乱无章,显得极不协调。如果不懂得一定色彩协调搭配的常识,就很难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比没有色彩对比,就没有色彩的美。在一个较浅的色彩对比下,才能确认另一个色彩是深的,如果这个深色与另一个更深的色比较时,才感到这个色浅了。所以,色彩的鲜艳度、明度的增强或减弱等,都是通过对比显现出来的。不同的对比方式,可以形成众多不同的色彩情调。比如,色相对比丰富、华丽;明度对比明快、有力;鲜艳色对比活泼、优雅等。如果你想组成明度较高的冷色调子,就会选择以蓝色系、明度较高的色相为主的配置;如果你想组成柔和的色彩情调,就不会去选择强烈的对比色彩,只有采用弱对比,才能表现色彩柔和美的效果。因此,不论流行什么样的色彩,只要掌握不同的色彩对比方式,就不会感到配色困难了。
平衡一个人的服装色彩过于灰暗,就要适当配以鲜亮的色彩。如果色彩过浅,就会显得没有精神,用较深的色彩加以点缀,就能使视觉达到平衡。面积的大小也决定色彩的平衡,任何色彩的搭配面积要适当才美。“万绿丛中一点红”就很美,如果无限量扩大其中的红色面积,人的视觉就会受到刺激,失去美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色彩时,必须考虑面积平衡关系的处理。
使用色彩都有明显的色彩感情倾向,色彩知识的掌握对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用色,调节色彩的各种协调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的完美体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