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具有“生活味”的数学课
2009-07-07周秀莲
周秀莲
一、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一个优秀的“导演”,需要在课堂上多一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他们去探究,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不忘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他们一把,给以正确的指导和点拨。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波微澜,进而推波助澜。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浙教版八(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复习课。说真的,应用题向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应用题的教学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何况是复习课,搞不好学生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来,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那这堂课无疑就会不上自败,但这位老师的这节公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案例回放
师:我有一个经商的朋友挺喜欢数学,一天,他带女儿到我家玩,当我询问他女儿的年龄时,他说:“我今年45岁,女儿12年前的年龄与现在的年龄乘积等于我今年的年龄。请问同学们,他女儿今年几岁?”
生1:可设他女儿今年x岁,则12年前的年龄为(x-12)岁,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x(x-12)=45,解得x=15或x=-3(舍去),故他女儿今年15岁。
师:很好!你所列的方程是?
生1:一元二次方程。(没等我问完,学生已经回答出来了,思维非常活跃)
师:对,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引出课题,板书节名)
师:朋友开了家商场,近段时间在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赢利,他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每天要盈利1 200元,请你他算一算,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生2:设每件衬衫应降价x元,则(20+2x)(40-x)=1 200,解得x=10或x=20,所以每件衬衫应降价10元或20元。
师:你很棒!经过这次调价,朋友发现商场的销售总额增长了不少,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为95 933元,到第三季度已上升到116 694元,你能帮他算出这两个季度销售额的平均增长率吗?
生3:设这两季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95 933(1+x)2=11 6694,经检验得x≈10.3%,故这两季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0.3%。
师:由于朋友经营得当,商场赚了不少,准备扩建,他决定在商场建立一个会客厅,在长方形会客厅的一角铺上一块正方形地毯,做会客用,已知长方形会客厅的面积为35m2,问应选边长为多少米的地毯?
生4:设地毯的边长为x米,则(x+4)(x+2)=35,解得x=3或x=-9(舍去),所以他应选边长为3米的地毯。
师:朋友不但生意做得红火,而且很关心女儿的学习,跟你们一样,他女儿也上八年级,最近碰到一道数学难题:在△ABC中,∠B=90°,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PBQ的面积等于8cm2 ?你能帮助她吗?(动点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巡视)
生5:2秒或4秒。
师:对,能将你的解答过程展示一下吗?(投影展示解答过程并鼓励)追问:谁能将此题改变一个条件,变成一道新题呢?
生6:把直角三角形改为等边三角形。
师:好的,请同学们思考……
三、 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以“我的朋友”为主人公,以“朋友的日常生活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复习了应用题中的数字、利润、增长率、面积、动点等问题。在动点问题中又大胆地使用了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改动原题中的某个条件,自编一道应用题让大家解决,以此达到了本课的高潮。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复习旧知中感悟新知,既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情感束缚,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其实,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数学好像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学生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确,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数学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吕淑湘语)可见,一节数学课“活”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这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生活经验的系统化,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乐清市虹桥镇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