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莲生水中

2009-07-07韩开春

啄木鸟 2009年7期
关键词:莲蓬莲藕莲子

韩开春

有这样一则谜语,打一植物,谜面是“爹爹在水面摇风打扇,妈妈在泥中受苦受难,生个哥哥鼓眉凸眼,跟个妹妹十分好看”。谜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对,就是荷或者莲:爹爹是荷叶,妈妈是莲藕,哥哥是莲蓬,妹妹是荷花。

·荷 花·

我所生活的苏北地区邻县金湖每年都要举办荷花节。虽说办节的含义不再是单纯的赏荷与纪念,但面对千顷荷塘,接天碧叶,仍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称之为“花朝”,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百花都在二月十二这天过生日,何以还要给荷花单独安排个生日?个中原因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人们太过喜欢这种花,又适逢荷花此时开得最盛的缘故吧。既是著名作家,又是艺花高手的苏州人周瘦鹃曾说过这样的话:“荷花生日虽说无稽,然而比起什么神仙的生日还是风雅得多。”

荷花,又叫莲花,在古代,还被称为芙蓉、菡萏、芙蕖。对于荷花,国人一直偏爱,那个曾留下“七步成诗”佳话的曹植就推它为群芳之首,在他眼里,荷花的地位尊贵无比,至高无上。宋人周敦颐更称赞它为花中君子,专门为它写了篇文章,叫做《爱莲说》,千古传诵,文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甚至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气节的象征。

以画虾著名的白石老人也在这天专门画过荷花,他在1923年的日记中写道:“六月二十四日,今日为荷花生日,余画荷花大小卅余纸,画皆未丑。有最佳者,唯枯荷又有四幅,一当面笑人,一背面笑人,一倒也笑人,一暗里笑人。师曾携去四幅枯荷,暗里笑人在内。”这个“师曾”就是陈师曾,白石老人在国际国内的名声鹊起,自然是得益于他本人的“衰年变法”,亦与这位北京画坛领袖的提携有关。

“扬州八怪”之一、别号八大山人的朱耷,亦极爱莲花,留有诗句“竹外茅斋橡下亭,半池莲叶半池菱”,对所居地点要求很高,东坡是“不可居无竹”,他则是居必有荷。我以为,白石老人六月二十四日画荷花,固然是因为此日是荷花生日,亦与八大山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开红花墨叶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师法的几位绘画大师中,就有朱耷的名字。

朱耷青年时曾落发为僧,后来又弃僧为道,不管是为僧为道,都已经不在“俗人”之列。巧的是,莲花亦不单单只是得到了俗家人的喜欢,它与僧道两家的渊源都极为深厚。

先说与佛的关系,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气候干燥、酷热,水能解暑,那里的人们对水的喜爱与生俱来,莲生水中,自然,对莲花也就有了特别的情感,印度人选荷花来作为国花亦源于这种感情。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则能使人摆脱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地。这一点,又正好与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相同,它们在精神上的不谋而合,使得莲花与佛教有了不解之缘。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就生于莲花座上,当其时,池中绽出千朵莲花;还有观音菩萨,据说也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因此,莲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佛和菩萨的宝座。

佛教有步步生莲的传说,据《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载,释迦牟尼在兰毗尼园“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花。”

实际上还不止佛教,莲花在印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同样是产生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它的主神大梵天据说也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

再说与道的关系,只说三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她得道的法器就是荷花;再说劈山救母的沉香,他之所以能战胜二郎神,救出母亲,宝莲灯的法力功不可没;第三个是三太子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师父太乙真人使他复活,此时的他,已经是荷花的化身。

·莲 蓬·

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做《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但采的是莲花还是莲蓬,似乎颇费思量,我更倾向于后者,莲花虽然可惹人占有之思,但这种超尘脱俗的花毕竟更适合远观而不适合近亵,不像莲蓬,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了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

实际上,莲花与莲蓬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和大多数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不同,莲蓬是和莲花一起出现的,《群芳谱·荷花》中说的明白:“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莲的“实”即莲子,藏于莲蓬之中。起初,莲蓬只是莲花的花心,准确地说,该叫子房,娇小嫩黄,隐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子房日渐长大,花瓣逐渐脱落,莲蓬也就开始显山露水,正式跳脱出来,从配角升为主角。农历七八月间,满湖满荡的莲蓬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于田田荷叶间,一边唱歌,一边采莲,场面壮观热烈。上面说到的那首汉乐府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场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

莲花的颜色分红、白、粉等色,这是有道理的,莲能食用的部分无非是水上的果实莲蓬和水下的地下茎莲藕两种,从花的颜色上就能知道这株莲是子莲还是藕莲。开白花的藕莲丰硕肥满,入口甘甜,开红花的子莲则莲蓬硕大,籽粒饱满。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一文中写了一对伯牙子期式的知己。有一天,果贩叶三给画家送去一大把莲蓬,画家一高兴,就画了一幅墨荷,好多莲蓬。画好后,画家征求叶三的意见,叶三说:“‘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画家因此感慨题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把文章写的这样活色生香。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除了他文字本身的魅力外,还有他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觉得他在可敬之外,更多了一层亲切。

莲蓬的模样活像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连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像,每个小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东西。只不过莲蓬里藏着的是一枚枚包裹着青绿外皮的莲子。不像马蜂窝,一间一间设计精巧的小屋子里藏着的是白白的蜂蛹,时间一到,这些肥白的蜂蛹便会变成一只只黄黑相间的“细腰辣美人”。

在乡下孩子的眼里,莲蓬是和马蜂窝有着同样诱惑力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蜂窝中白白的蜂蛹用油炸了是极其可口的小吃,香且脆;而莲蓬里包藏着的莲子也非常好吃,剥去外皮,一枚白白的莲子入口,也是满嘴的清香。只是要想吃到香脆的蜂蛹,必得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被蜂群蜇个青头紫脸,火烧火燎的疼痛。采莲蓬却不需冒险,只要会游水就行,游到莲蓬跟前用镰刀轻轻一割就能把它带上岸来。不会游泳也没关系,还可划一小船或者大些的洗澡盆或者杀猪桶,同样可以接近莲蓬。顶不济还可在镰刀的长柄上再绑上更长的竹竿,站在岸边也能达到目的。大多数的乡下孩子还是更乐于去享受没有风险的莲子的清香。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道:“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确实是水乡孩子夏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莲子除了生吃,更多的还是熟食,老熟的莲子,放在稀饭里和大米一同煮,可去烦躁、清心火、安神养心,若是酷热的夏日中午能有一碗冰镇的冰糖莲子羹吃,怕是连神仙都不想做了。

不过,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多数人都是要把莲子中间的“心”去掉的,因为莲心很苦,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燥湿泻火,有利尿调肾之功效。

·莲 藕·

“头刀韭,花香藕,新娶的媳妇,黄瓜纽。”这是流传于苏北水乡的一首民谣,说的是世上四大鲜,话虽粗俗失雅,道的却是实情。

“花香藕是夏季打头条的小吃。”我的一位好朋友在回忆童年时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吃食就是它。

所谓“花香藕”,顾名思义,就是荷花盛开时节长出来的藕,这个“香”字,不单指的是荷花的香,还应该包括藕的香味。新出水的花香藕,最嫩,最脆,也最甜,一口咬下去,嘎嘣一声,满嘴的浆汁,没半点的渣滓。它让人想起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棒打萝卜”,花香藕也是那样的鲜脆易碎,一不小心摔到地上,就再不容易捡起。

水乡的孩子鲜有没吃过花香藕的,每年大暑过后,满塘青绿的荷叶间冒出一朵两朵或红或白的荷花时,嘴馋的孩子就知道,又有花香藕可吃了,他们悄悄贴着塘边下水去,瞅准一朵盛开的白荷花,一个猛子扎下去,再冒出头来的时候,手里就多了一条粗如儿臂的白藕,就着塘水洗一洗,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所以,最先尝到花香藕滋味的,并不是那些衣冠楚楚正襟危坐在餐桌边上的人,而是这些调皮的孩子们。

记忆中吃花香藕最畅快的一次,当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那年,我随岳母去宝应县的水镇办事,在一个老乡家里住了整整一个星期。水紧靠大运河边,境内有万亩荷荡,我去的时候正值荷花盛开,接天的荷叶伞盖一样遮挡着水面,景致颇为壮观迷人。然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那个星期老乡家的午饭桌,必不可少的是一道凉拌花香藕片,一大盘细细切过的雪白藕片,洒了一点白糖,在炎炎的大热天,看上去就很清凉,让人赏心悦目,一筷子下去,更是满嘴生津,至今想起来,齿颊间还是忍不住会有涎水渗出。

花香藕不但味道鲜美,模样也生得好看,细细长长,鲜嫩洁白,绝无半点瑕疵。过去读书人形容美人的胳膊漂亮,常用一个词叫做“藕臂”,我猜,这个“藕”必定就是花香藕,不然,老熟的莲藕赤褐色的表皮上布满了深色的斑点,哪儿能配得上佳人柔弱的美质?

在莲藕的一生中,这盛夏的花香藕,是它最洁白无瑕的少年时光。

月到中秋,这个时候的莲藕,还是可以生吃,只是比起盛夏的花香藕来,稍许有了些渣滓,不再那么爽口,有了一点藕断丝连的感觉;更多的时候,人们是把它弄熟了吃,可以炒藕片,也可以包上肉做成藕夹,在油锅里炸了吃;我家常吃的一种,是把莲藕切成细丁,同米一起下锅煮稀饭,也很好吃。

这个时期的莲藕,进入了它的青年时期,就像一个少妇,虽然还有些许生涩,却已经有了让人回味的内容。

每年的中秋佳节,敬月的物品中,除了苹果、梨子、石榴、葡萄等时令水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节一节的莲藕。在这诸多上供的物品中,我总觉得还是这莲藕与月最近,它最能让我真切地感觉到月中女神嫦娥的存在。莲藕与女子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我上述所说的“藕臂”那样简单,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颇能说明莲藕与女子关系的密切。另有一个事实,更能说明莲藕与女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女人在生孩子后是生冷俱忌的,却唯独不忌生藕。原因是吃生藕不但没有害处,反而可以破散淤血,对于产后恢复大有好处。我想,在敬月用莲藕这个习俗上,或者恰是因为月宫嫦娥是女儿身的缘故吧。

莲藕真正成熟是在寒露过后,这个时候荷叶早就枯黄,一枝枝枯荷萧瑟地立于水面,全然没有了夏日的鲜活与生气,让敏感的人见了顿生世事沧桑之感。水已经很凉了,但还是有人下水了,就是那些藕人,他们穿着长长的皮衩,顺着枯叶,用脚在塘底烂泥里细细地踩,时不时地弯下腰,从水中扯出一两个粗壮结实的莲藕来。小时候我经常会在水边看这些人藕,他们的动作让我着迷。

寒冷的冬夜,我从单位加班回家,昏黄的街灯下有个小火炉明灭地闪着火光,炉上一口铁锅里热腾腾地煮着大半锅深褐色的莲藕,买上一节,捧在手里,顿时连心都热了起来。

·荷 叶·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母带着一干人等秋游大观园,船行荇叶渚,宝玉嫌水里的破荷叶可恨,怪下人怎么不拔去,偏黛玉有不同的看法,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妹妹既然发话了,宝玉哪有不从的道理?话立刻就变了,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眼睛。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落下它们的小飞机,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用它那著名的蛙跳,双腿一蹬,奋力一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就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双腿一蹬,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

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跟莲藕、莲蓬比起来,荷叶在入口即食这方面,自然是差了许多,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也有独到之处,是莲藕、莲蓬等所不具备的,比如它可包裹食物。我祖父在世的时候,经常会去李口、罗圩赶集,他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总会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看他把荷叶包在方桌上摊开,斟上一杯山芋干冲子(我老家人对山芋干白酒的称呼),咂上一两口,拈上一小片猪头肉,眼睛微闭起来,很享受的样子,有时他也会用筷子夹一小片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说到吃,还得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还有荷叶茶,跟减肥有关,祖国医学历来都把荷叶奉为瘦身的良药,据说曾有胖美眉喝荷叶茶一个月减十多斤体重的成功案例。既不需要节食,又能有效瘦身,对身体还无害,有这样的美事,对于诸多爱美女士而言,实在该算是个大大的福音。

责任编辑/张小红

猜你喜欢

莲蓬莲藕莲子
莲子去心还是不去心?
夏季这样管莲藕
小莲蓬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卧剥莲蓬听秋声
采摘莲蓬
莲子飞上天
莲子超市
清而不俗 妍而不媚 冯彩霞制莲子壶
藏在泥中的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