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2009-07-06许青云许吉林
许青云 许吉林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和职责。本文从育人这一核心概念出发,主要探讨两种育人方式即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并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可探索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美感教育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教书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也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而时下各类学校只重教学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双基”训练,轻思想美感教育,便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一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更要育好人。”因此,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作好教书育人?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便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目的旨归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是教育方式的问题。教育方式和教育的目的旨归是教育的基本矛盾。而这一对矛盾相互冲突,不断规范着教育的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何育人?即要全面育人、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科学育人,是教育的两个内在要求。全面育人,即全面培养素质,德、智、体、生理、心理各方面素质全面培养,这就是全面性教育;科学育人,即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以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制定相应教育措施,这就是科学育人。人格健全的素质性教育应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而这正是教育的客体性和以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规律性体现。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两个本质性内涵。故而为全面践行全面育人,科学育人,可采取以下措施:
(1)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采用谈话式,平等民主交流,从而形成共识,不要强制灌输接受知识。如何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应当精心策划、设计、制作,认真去组织协调活动。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竞争精神及诚实守信的美德……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故事中、文本中、游戏中、自我体验,自我拓展,自我创造从而更加全面更健康的学习文本意义。在此基础上,又得尽可能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心理是现实的反映,心理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反映,要坚持心理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时期会遇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特别是要深入学生宿舍,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3)美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美感教育的是蔡元培先生,当时提出这一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美感教育的初衷是对封建迷信与宗教教育的反驳。而时至今天,美感教育的推行已成为迫在眉睫之势。在各个层次的教学中,重内容,轻形式,学生学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而缺少对美存在的感知与体验。我们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一颗美的心灵。我们认为这是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要求。
2 管理育人
教书育人是一名老师神圣的职责,也是一个学校办学,立校的基本理念和根本宗旨。当然我们在做好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注重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管理学的深入研究,并在教育行业的运用,管理方面培育人才的方式及其实现的良好效果已被广泛认可。管理育人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的实施,从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在管理方面,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是管理育人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涵。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曾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良好习惯的形成而有待于平时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尤其强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认为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纲要》提出养成教育的内容:(1)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各校要以新颁布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的规范体系,使养成教育规范化、科学化。(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各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概括的内容分解成细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明确具体,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3)教育内容要序列化:要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各校要研究制定出每个学龄期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包括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层次性和教育的连续性,要有梯度,不能简单重复,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2.1 养成教育的规范化、具体化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鉴于其生理心理等年龄段的特征,他们的价值观、性格正处于形成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及管理中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并制定细则将其具体落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公平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大则以班、宿舍为单位,小则落实到小组或个人。以此,使规章制度制度化,在教育常规落实方面不断形成习惯。
2.2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切实将学校的良好行为规范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以教师的行为做表率, 从而影响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社会方面应多营造文化理论氛围,从大的环境方面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平台。这样,家长、教师社会不同角色的共同作用,以使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诚如心理学专家洛克所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 “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的成人、成才打下不可缺少的基础。
鉴于以上诸种,我们认为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以教师的使命为依托,教书育人。以学校的管理中心,逐步落实养成教育。以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