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无尽的玩笑》
2009-07-06洪毅郭剑晶
洪 毅 郭剑晶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杰出的美国当代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以及其主要作品《无尽的玩笑》,分析了《无尽的玩笑》与《哈姆雷特》的联系。并从圣经典故,行文特点,多条主线,内在含义等方面介绍并剖析了看似极其繁杂的《无尽的玩笑》。
关键词华莱士无尽的玩笑哈姆雷特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及其作品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是美国新一代作家的代表。华莱士于1962年出生于纽约州,父母均为大学教授。华莱士大学时主修英文和哲学,数学和模态逻辑则为他的辅修专业。后来他进修创造性写作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其处女作1987年的《系统的笤帚》(“The Broom of the System”)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系统的笤帚》起,华莱士的碎片式叙事和纷繁的内容布局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而1996年出版的《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则把华莱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小说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奖励,更是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一。
华莱士的其他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忘却》(2004),《与丑陋人物的短暂会谈》(1999),《头发奇特的女孩》(1989),两部论说文集《考虑龙虾》(2006), 《一件我决不再做且看似好笑的事》(1997)也都反响不错。
2008年9月12日,华莱士于家中自杀,时年46岁。他的流星般崛起和过早的离世,引发了新一轮的华莱士研究热潮。
2 《无尽的玩笑》
华莱士的代表作《无尽的玩笑》堪称鸿篇巨制,全书长达1079页。光从书本的厚度方面,足以令许多读者望而却步。而全书多条主线索并行,场景跳换,时空混杂,充斥长难句,大量的俚语和新造词,更是令人难以呼吸。不仅如此,华莱士喜欢用脚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脚注的页数达到了96页,有时候甚至是注释中夹着注释。面对如此一本极繁小说,许多读者选择了退却。但是,《无尽的玩笑》并非只有表面的厚度,其准确的文字,对美国当代生存价值的思考,也构成了内涵上另一种厚度。
首先,小说的名字“无尽的玩笑”出自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景175行:A fellow of infinite jest。剧中哈姆雷特于墓地认出了手中的头颅骨,正是当年一位伶人约利克,而大发感慨与何瑞斯言道:“啊呀,可怜的约利克!——我认识他,何瑞斯,这人滑稽百出,才气纵横……”同时,《无尽的玩笑》的第一主人公是哈尔(Hal),其名字会让人联想起哈姆雷特(Hamlet)王子。二者的拼写是何其的相近。除了名字有明显的传承之外,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和处境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1)哈尔和哈姆雷特都与观众直接对话,使读者得以了解其内心思维。(2)都有一个男性长辈作为权威,凌驾于其上。哈姆雷特有一个夺权的叔叔,哈尔则有一个担任网球学院校长的舅舅。(3)哈尔和哈姆雷特都喜欢内省,注重细节。(4)二人都充满激情,力求准确,富于理性。(5)都被他人误解为疯子。在《无尽的玩笑》中,哈尔思维缜密,兴趣独特,18岁之时便有数篇高难度论文问世,包括哲学、物理、语法诸学科。但哈尔却苦于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学面试时,因旁人无法听懂他说的话,被当成疯子一样按在地上,送往医院。在外人眼中,哈尔的声音 “无法辨别”,“好像嘴巴中有某种野兽的吼声” ,“挣扎的野兽,眼睛像刀子一样”。(6)父子沟通都有问题,父亲均已过世。(7)母亲都不贞。
除此之外,文中还多次出现与《哈姆雷特》场景有关联之情节,如书中提到的新奥尔良大水。其描述场景,令人想起《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景118-119“星辰带了火焰的尾巴和血腥的露珠,太阳黯淡无光,操纵了海水的月亮也像到了世界末日一般的陷缺憔悴”。
不仅有《哈姆雷特》作为依托,《无尽的玩笑》中还有许多圣经和神话故事的影子。试举一例:小说中提及,在公元2002时,美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O.N.A.N.(Organization of North American Nations,指想象中的北美联合组织)。而Onan的拼写组合则为圣经人物奥南,从奥南这一隐含的信息,读者们不难明白ONAN背后的含义,即“无结果”。
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繁多,有物理,化学,天文,体育,历史,哲学,数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如书中提及化学巨擘凯库勒(Kekul椋,布鲁斯本角(Brewster's-Angle),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和哲学家卡缪(Camus),匈牙利物理学家伽柏(Dennis Gabor),精神病学的守护神圣邓诺(Saint Dymphna)等近百处各种直接引述或暗喻,转喻。
书中也不乏美国人所熟悉的政治事件,脱口秀明星和一些著名电影。例如哈尔说“我不是机器”,不禁让人想起1968年的著名电影:“2001:太空漫游”。也会令人联想起当年这部电影所具有的哲学内涵:机器已经不是机器,人只是机器?
而《无尽的玩笑》的故事发生时间横跨1960年至2010年,主要的情节发生在最后十三年。1960年至1997年的故事发展的线性的,而到了1997年,网球天才哈尔误食了霉菌,事件的叙述就变得十分复杂。华莱士在书中采用对称的情节和对比的人物,只不过顺序完全打乱,需要读者仔细思考,前后联系,才能够恍然大悟。 (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9页)
故事的发展有三条主线:(1)网球学院ETA的少年天才哈尔。其父为网球高手兼电影制片人,他有一部电影名字也叫“无尽的玩笑”。父子的沟通后来出现问题,哈尔吸毒成瘾,最终被当成疯子。(2)第二主人公盖特利(Gately)是个小偷,因吸毒而毁了体育前程,欲戒毒而不可得。哈尔是想吸毒,盖特利是想戒毒而不可得。(3)纠结在两条主线之间的则为政治因素。哈尔过世父亲的影片“无尽的玩笑”被致力于推翻ONAN恐怖分裂主义分子看中,因为影片过于吸引人,任何观看者均会丧失自我,于一遍一遍观看影片中死亡。
《无尽的玩笑》全书有28个大部分,90个小部分。没有章节数,用大写的标题分开,或者是明显的大空白,或者是插入一个圈圈。看起来似乎杂乱,但90这个数字则是解开全书的关键。因为书中提及,哈尔的父亲在生命中的最后90天创作出了名字也叫“无尽的玩笑”的电影。而整本书涉及人物对话,均是以单引号,叙述视觉多变,其实是暗示着整个故事是由一个外来的旁观者叙述的,但全书也并非是作者开的一个无尽的玩笑。华莱士想提醒读者们去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书中“无尽的玩笑”电影被恐怖分子用作毁灭的手段,而生活中的娱乐过度,其实也是人们自我毁灭的过程。人生缺乏目标和激情,求助于外在的娱乐和成瘾,最终只能是走向灭亡。
鲍勃·威克指出,“《无尽的玩笑》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写作中一次有创造性的突破,也是美国小说创作的一次突破,因为它成功地将试验性的小说写作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