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分析
2009-07-06张小红
张小红
摘 要: 当前社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应如何积极适应新时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逐步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国外在创业方面的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他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中外创业教育的对比中找出中国创业教育的不足,同时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31.15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创业最早是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件已经形成。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与态度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技能的训练。其主要特点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及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提出,促进了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开拓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中央提出要倡导和发挥新时期的创业精神的新形势下,研究并实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有其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 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及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外在创业方面的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他们很多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他们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的创业教育是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除了开设创业课程外,学生还按自己的兴趣选学某些职业技术技能。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必修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大学里也是如此,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有关创业的课程共有17门,而那里90%的学生至少上过一门创业方面的课程。其课程已经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融资、如何组织资源、如何招人、创始人是继续留在企业还是离开企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是说,已经把创建一个企业当作一门学问了。所以在美国,大学生创业并取得成功屡见不鲜。这与美国的教育体制有非常大的关系,在美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极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开放灵活。讲个性重能力的开放式教育体制,重视自立的家庭教育,以及自由择业的就业机制,培养了美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干的良好习惯。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开放式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普遍注重能力的提高。同时,美国各州大都实行高流动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那些自幼自立能力强的学生也往往更易找到工作。可以说,以上几个方面互相吻合,互为因果,共同培养了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干的良好习惯。
在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日本小学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的二三个小时搞勤工俭学,给人送报纸、餐饮,这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就业创业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高校中更是把创业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法国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活动。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学生办企业,而是让学生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理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这种创业教育一直持续到学生进入大学依然毫不放松。
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视人们的个性,而个性的核心内容正是独创性。以致人们普遍安于现状,求稳怕变,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服从,不习惯于主动的创造、变革。这种缺乏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现在虽然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的具体情况,应当说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创业教育思想的指导。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乏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创业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已有较长的历史,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有“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试点的高校仅仅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少数课程。二是大学生缺乏创业试验活动。从最近两年我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
3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应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列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之中,使大学生创业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予以重视。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创业教育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投入教育经费并实施系统的考核,将课程、讲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教育内容应包括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律常识等不同的内容。还可以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应积极利用网上资源,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宣传给同学们,以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同龄人的创业经历。
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今后的选择和根本出路在哪里?要使他们知道自己不能仅靠岗位就业,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业。所以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就是要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一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这样逐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其次,要开展创业技能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可以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有条件的要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学生创业,使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有一个锻炼培养与适应期,可以先去企业打几年工,然后再自主创业;也可以利用弹性学分制,暂时离开学校先自主创业。学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去,并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组织他们深入现场,结合实际,接触社会,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同时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改变只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只重学生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只重单纯去竞争现有就业岗位的弊端,构建具有多功能的创业见习、创业实习、社团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充分发挥它们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一代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创业人才。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陈旧落后,基本上属于传统授受型,从理论到理论,大学生们只管在校学习,不管将来就业,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校的经验,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前苏联、法国、德国都规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有150 天的实习时间,待实习期满、取得工厂方面的鉴定后,学校才给学分。前苏联在本科五年的教学计划中规定了24周的实习时间;德国的一些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在工厂实习两次,每次6个月;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工科大学开展“合作教育”,安排了不少于9个月的劳动和实习。有的高校把学制延长为5年,学生自三年级后,交替在学校学习半年,在工厂工作半年。
当然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单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整体效应,产生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正如美国其良好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成功就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美国创办新公司极为便利,不仅门坎低,而且申办快捷。而且美国社会各类机构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相当灵活自由,大学生辍学休学以及续学都极为便利,只要学分修满了就可毕业。同时,美国成熟的创业市场不仅为风险投资资金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机制,也为创业者快速致富找到了一条便利的通道。此外,美国社会健全的法制轨道,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均是美国大学生创业相对成功率较高的有利条件。实践也证明,那些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加强与社会经济部门联系的高等学校,他们的毕业生往往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非常好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其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因此,除了学校要扩大有组织的创业实践基地,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社团创业基地和创业园之外,社会也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氛围。
总之,我们应该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形式,创造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环境,让它真正稳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铁民.学生创业利弊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2]@陶桓祥.大学生创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前沿,2000,(12).
[3]@蒋璟萍.论大学生创业环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