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
2009-07-06邹艳
邹 艳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 “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熟悉国际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的技能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介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并提出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 F113.7
文献标识码: A
2006年春季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这次危机蔓延全球,影响深度也在一步步扩大,并且在向实体经济延伸。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迈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
1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开始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拓展市场、提升实力。主要表现如下:
(1)业务规模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稳步上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日益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8.5亿美元,2008年就达到了40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3.6%;2002年末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32.2亿美元,2007年末达到1011.9亿美元,年均增长32.1%。
(2)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办厂和加工装配业务已扩展到全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投资重点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3)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生产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研发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将产品出口国外,占领了部分海外市场,并在国外研发生产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
2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带来的冲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回落1.5个百分点,美国经济2009年将下降0.7%,欧元区2009年经济将下降0.5%,日本将下降0.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1%,比2008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中国企业出口增速下降。由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出现衰退时,贸易摩擦将加剧。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遭遇贸易摩擦仍然不断,涉案金额将近15亿美元,给我国出口带来很大压力。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受贸易摩擦将更加严重,增加出口的困难。
(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上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受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经营的风险。
(4)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刚刚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较小,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无论在理解和适应东道国文化、与利益相关各方面的交流沟通、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在人员管理和公司管理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金融危机环境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3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危机引发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经济新格局。
(1)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跌,“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资金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不到40美元;铁矿石价格也终止了上涨势头,开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2)国际投资环境有所改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经济的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为了促进经济复苏、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引起的失业问题,欧美政府纷纷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负担,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消费并简化审批手续,吸引和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经济。此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很好的时机。
(3)国际市场引资需求增大,跨国并购或参股成本降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各国金融机构资金紧张,并在相关行业引起连锁反应。而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资银行金融资产状况和流动性良好,中国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在客观上形成了投资空档,因此在世界面临危机的时候,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比较好的对外投资并购时机。
(4)为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带来吸引人才的机会。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未来中国企业能够在国际上走多远,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化的人才。此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欧美企业纷纷裁员,而这些分处于金融、IT、服务、管理各领域的人才却是国内企业所缺乏的,这
正是企业引进国际化人才的大好时机。
4 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企业应该坚持国际化经营战略,熟悉国际市场规则,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度过此次金融危机。
(1)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应该坚持多元化经营之路。首先,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虽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中国企业应该把这些市场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走出去扩大出口。
(2)通过海外收购、参股等方式获取行业核心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竞争异常激烈,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欧美众多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资金陷入困境。为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不得不降低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门槛要求,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 通过股权收购获取欧美国家,如软件、计算机、精密仪器、通信技术等技术领先企业的股权,进而取得对目标企业高端技术的学习权,以及高端技术企业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权”。
(3)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利用中国品牌抢占国际市场。品牌是种信号,一旦被世界所知并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就会为企业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将逐渐成为主流。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演化,美欧一些跨国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在当前环境下采取观望的市场策略,一定程度放缓了其品牌的开发及扩张。而随着中国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应该以自己的品牌独立开发国际市场,这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品牌国际形象、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时机。
(4)积极推行本地化管理策略,提升管理能力。跨国经营的企业都将推行本地化作为自己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所在国经济发展放缓的时机,积极雇佣当地员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了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通过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使“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欢迎。
(5)重视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国际合作。2008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时候,作为世界经济代表的庞大的跨国企业也成为金融危机中受“伤”严重,裁员、合并、减产、出售资产,这些利空的词汇最近经常和跨国公司甚至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字结伴出现。尽管中国也受到危机的影响,但一些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仍然充满信心,并积极在中国寻求战略合作机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去”积极选择与西方企业合作,进行资源整合、规范治理、引入跨国战略合作伙伴以获得核心技术、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或者通过西方国家的合作伙伴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
参考文献
[1]@ 贺晓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态势极其目标[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
[2]@ 张炜.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J].海外经济评论,2008,(18).
[3]@张硕.2008年中国贸易摩擦仍不断 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6起[N].广州日报,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