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文献编纂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意义

2009-07-06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意义

王 钰

【摘要】档案中所蕴涵的文化内质,在很多情况下须借助档案文献编纂这种文化智能和文化手段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无论从编纂过程还是从编纂成果看,档案文献编纂在文化建设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直接性,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地发挥着积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档案文献;编纂;文化建设;意义

档案文献编纂是按照一定的题目对档案文献进行查选、考订、加工、编排和评介,以出版的方式提供档案信息的工作,它是主动、集中、科学、系统和广泛地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积累、传播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1]。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它是我国历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编纂工作储存、积累并延续了文化

1、收集、整理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档案文献浩如烟海,绵延炳焕。收集和积累那些分散的游离状态的文献资料,选择和整理那些有较高价值的文化作品,使之保存下来并以文化典籍形态进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传播网络,便成为档案文献编纂最基本的功能。

档案文献由于具有产生时间上的阶段性、形成者的分散性以及内容琐碎、零乱、冗杂缺乏系统性,往往具有很大的非确定性和非传播性,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无法显示,但如果经过编者的劳动,便能够被整合成有序的文化知识系统。如手拿一部藏之箧笥的孤本手稿,同一部摆在书架上的复本著作相比较,二者在本质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原先零散的诗篇,一旦被组构成《诗经》就不同凡响,获得强大的传播生命力;而没有被组构进《诗经》的二千多首诗作,却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当然不能成为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为后世所传诵[2]。文献典籍经过了上述的整理选择、优化组织,由原来的零乱单一变得完整丰富,由分散混杂变得系统清晰,因此这一过程也就是使档案文献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2、积累、延续

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人类及其文化代代相续,流传到今天,又延续到未来。如果文字的出现,使文化的积累有了持久的支撑点,那么文献的编纂出版则使文化的积累有了可靠的承载物。各类丛书、文集、汇编、辞书的问世,莫不通过文献编纂方式积累而成。由于编撰活动储存、积累了文化,也就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保证。

档案编纂活动,一方面是对前人的文化积累的继承和延续,适应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术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档案编纂活动又为今天乃至明天的文化缔构积累新的文化养料。司马迁编修《史记》,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都有雄厚的经过系统整理的档案文献作基础,其中就包括对《尚书》这一我国最早的档案史料编纂成果的利用。如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说:《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燕世家》等篇章,均采用了《尚书》这部档案文献汇编的许多文字[3]。可以说,历代史学巨著的编纂,无一不凝聚着档案文献编纂积累的成果,档案编纂对文化的保存、积累、传承,不仅使中华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而且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乃至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贡献。

二、编纂工作传播了文化

所谓文化传播是文化创造的直接目的,是指借助书籍、期刊、报纸、影视等各种大众传播工具所进行的文化扩散。而档案文献编纂正是以人类文化为客体材料,经过选择加工,将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奉献给社会,从而使少数人的文化转化为全社会共享的社会文化,于是把文化客体与社会主体联结起来,构成传播关系,形成了这样的文化传播模式:文化客体(档案信息)→编纂媒介(鉴别考证、择优组合、评述物化、出版发行)→社会主体(受传者)。档案信息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通过编纂的渠道进行传播,不仅可以避免零散文化自生自灭的命运,也可克服其自身传播所受范围的局限,使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编纂工作对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转移文化价值,而是编纂工作者根据社会的需要、馆藏的特点、本地区特色等对档案原件进行一系列加工,再进行传播的。在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有:

1、双向导向作用

一方面,编纂活动通过其成果——档案文献出版物,把档案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导向档案用户;另一方面,编纂工作者又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编辑出版档案文献。导向作用减少了档案信息的盲目流动。

2、选择净化作用

在编纂过程中,编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文献的价值与取舍。档案编纂工作者对档案信息产品通向社会,实际上起着质量把关的作用,决定着档案编纂成果以什么模样进入社会与读者见面,内在质量是优是劣,品位格调是高是低,编纂人员通过点拨、加工、考订等工作,把那些内容失实,思想反动的档案文件给予摒弃或订正,防止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编纂工作人员直接与社会接触,能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知识的更新,提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更高更新的质量标准,并进行档案文化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档案工作者对编纂题目、题材、内容、形式等的选择上。选择净化作用保证了档案文献的质量。

3、协调作用

主要协调档案文件和利用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在协调过程中,编纂工作者要随时掌握档案文件的数量及利用者需求这两方面的状况,编纂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或预测用户的需求变动情况编纂档案,克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

三、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创造并发展了文化

1、创造文化

人类除了延续先辈文化外,从横的层面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文化传统的充实,都要以建设和创造每一个特定时代的新文化为基础。所谓档案文献编纂创造文化事物,不是直接以客观世界为对象,而是以各种已经形成的意识文化初级产品(即档案)为材料,赋予这些原始的文献资料以新的形式、新的价值,创造了新的文化。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档案文献编纂也具有文化再创造的特征和意识文化建设的功能。

2、发展文化

档案编纂,作为影响和塑造文化的一种途径,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化品位高的档案文献经由教育、通讯等渠道得以强化、完善、普及,遂成为培育民族文化营养的一部分。”[4]编纂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继承活动,其产品在传播中也必然推动各种文化的交流,编纂工作者在文化生产中,不仅对新材料、新观点、新领域等有着高度敏感和强烈欲望,而且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等,也追求日新月异,从而保证编纂成果总是以新的面目出现,为社会不断提供新的意识文化产品,通过档案编纂,对传统和当代的优秀文化因素加以选择,选择的范围和对象自然有了极大的扩展,从而为当代和明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淀新的原文化营养,所以说编纂活动也具有文化发展的功能。

四、编纂活动具有使文化增值的作用

文化的增值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来实现的。文化的传播是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也是对人类知识宝库的升华,它对社会文化的承传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档案文献传播是档案文献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凭借档案文献的传播,历史得以重视,传统得以延续,知识得以继承,人类才能踏着祖先的足迹,不断发展、进步”。[5]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流传在承传社会文化的同时,还会产生文化的增值。文化的增值是一种文化的放大现象,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或意义来,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从而使受传体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值放大,这就是文化的增值效应。因此这种效应一方面表现在量的增大上,即传播面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在质的增大上,即信息在传播中价值意义的增加。档案文献编纂公布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的需要,解决档案原件的寿命和副本的有限性同人们利用要求的长久性和广泛性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编纂加工,对相关档案信息加以筛选、提炼、富集、增加信息的纯度,改变了档案信息的原始存在状态,使其得到集中、整合,从无序到有序,从集中到分散,既解决了人们阅读、利用档案原件的困难和不便,也使人们可以获得某一方面集中、系统的信息,这些正是文化增值功能的体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和途径,档案文献编纂的传播增值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

五、编纂活动具有普及文化、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

档案编纂是一种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活动,档案编纂成果主要是以出版物的形式同读者见面。档案编纂物进入社会信息网络,不仅是一个流通过程、消费过程,更是一个受众接受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个体发展、社会化的过程。[6]档案编纂还能使档案信息在时空上得到广泛的扩散、传播,这是其他方法所不易达到的,如人们到档案馆阅读利用档案,虽然也能使档案信息得到传播,但其传播范围却受到极大限制。所以,档案编纂出版物是联系档案与受众的纽带,是档案馆扩大对外宣传的窗口。档案内涵的丰富文化信息主要是通过这个窗口和纽带走向社会,为受众者阅读、接受、吸收,从而内化为一种精神能量,充实受众的心灵。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公众通过阅读和利用档案文献编纂的各种文化典籍,获得文化知识和信息,增加了知识储备,提高了文化素质,陶冶了情操,更新了观念。

档案编纂成果还具有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独特宣教功能。这是因为档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述着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风俗人情的起源和演变,有不同于其他文献的特点,如原始性、真实性,因而更具有权威性,更具有说服力,特别是革命历史档案,是极其宝贵又不可再生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其本身就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正由于此,档案编纂出版对受众有很强的感召力、吸引力。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并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开展教育、引导、启蒙传道,其中编纂公布档案文献也是一种重要形式。唐代礼部尚书权德舆编纂《陆宣公集》是要众官员效法其“为文为臣事君之道”;明代朱元璋亲纂《明大诰》,作为推行政令、惩治犯罪、激励惩劝的标准,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每户有此一本”,做到“家传人诵”。此类事实,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通过编纂公布档案文献来提高人民觉悟,增强人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1997年初,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播出的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充分运用电视艺术再现历史的优势,将许多年深月久的档案(包括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等)编纂公布,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了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发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部精典之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新世纪的重要历史任务,档案文献编纂部门需要有更多的历史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努力搞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4.

[2]赵喜红.论档案文献编纂在文化方面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1999.(1).

[3]黄存勋.档案文献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424.

[4]韩宝华.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7.

[5]朱莉.档案文献的选择传播及其对社会文化传承的影响.载《档案学研究》.2001.2.

[6]沙莲香.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3.

【作者简介】

王钰,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诗里有你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