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别人的路走到极致
2009-07-06杨文凭
杨文凭
2005年6月,清华大学大二学生李强寒假回乡写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发表了,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还引起了温总理的重视。一位在云贵高原上的农村大学生,听了这个消息后,久久无法释怀。他想,按理说,只有农村大学生才了解自己的家乡,才有更多理由写出那份4万字的农村调查报告呀?
再次看了《乡村八记》后,他先后把许多职务退掉了,只保留了校报的记者,他决定要像李强那样去关注中国的农村。
這年假期里,他几乎跑遍了老家的大小村寨,做了不少的调查。他发现这么多年以来,山区的耕作方式非常落后,基本还用原始的牛耕,人们纷纷外出打工。他就去问农业局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推广机械?”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山区坡高路陡,不适合用机械,因为那东西笨重。”听着这些话,他真不知道如何去关注农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就在年底,他突然听说有一个农民潜居山中13年之久,散尽家财,妻离子散,终于造出了适合当地耕作的机器。他非常感动,不顾面临期末考试,立即从省城贵阳乘车赶去采访。两天后,一篇3000字的长篇通讯,终于尘埃落定,被编辑加了“编后语”,在当地多家媒体胜利刊出。最意想不到的是,这篇稿子引起很大的反响,荣获了第22届(2006年度)“贵州新闻奖”三等奖。而那位发明耕田机的农民,正在申请专利,联系生产厂家,即将造福山区人民。
像李强那样“沉”到农村里去,竟然让一个校报学生记者拿到了贵州最高的新闻作品奖,这也是该省在校大学生第一次夺得这个奖项。那一刻起,他终于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完全正确,并坚定了信心,会做得比李强棒。
机会总是垂青苦心人。因为佩服他对家乡的新闻宣传,一个文友给他发了条短信“报料”:平秋镇圭叶村通过一枚“五瓣章”管理财务一年多以来,居然彻底改变了村干部与群众长期以来的对立关系……
出于专业敏感,他立即觉得“五瓣章”的点子非常有意思,是个大新闻,他马上去请假,班主任板起脸,很严肃地说:“马上要考试了,你怎么还有时间下乡啊?”他跟老师再三解释说:“事情非常重要,必须得回去。”老师无奈,只好同意了。他当时身上只有几十块钱了,就对朋友说:“我一定要去,一定要去!你们有没有车费?”
借着车费,采访完从圭叶村回到学校,连着几天,都要考试。他只好熬夜写作,三易其稿,终于赶了出来。很快,他的那篇稿子在《贵州日报》的第二版头条全文全国首发了。此后几天内。几乎被贵州的省级新闻媒体转发了,网上的讨论越来越多,开始有人称“五瓣章”为史上最牛的公章。他感觉,大家的讨论,有助于宣扬五瓣章的民主精神,要想尽办法,让这条消息走出高原,传遍全国。
他拿着报纸,看了又看,总觉得不舒服,心想:“称它为‘史上最牛公章有点儿名不副实啊?何况,因为时间太匆忙,人们根本就没见过公章的图片,只不过跟着起哄而已。”这时候,老师建议:“你的这个报道,应该再做一下深度!,他点点头,于是,他又借了车费,决定再次前往圭叶村,还拍了五个掌印人五只手拿着分开的五瓣梨木章,绕成一个圈的许多照片。出乎意料的是,他那几张图片,加上深度报道,竟然真的激发了人们对“五瓣章”的兴趣,不久,“史上最牛公章”的掌印成员,还应邀进京,接受了白岩松采访,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年终特别节目播出。
他叫王远白,是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04级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出生在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虽然几乎没有媒体注意到这个“五瓣章”的第+作者,他却因为在“五瓣章”上突,出的表现,被《贵州民族报》特聘为记者。
采访王远白时,他曾对笔者说:“读大学以来,我最佩服的同龄人,就是写出《乡村八记》的李强,非常感谢他,是他的经历提醒了自己。我只是一个去走别人的路的人,只想用实际行动,再次去加以证明。”因为认定了关注农村这条路,会大有作为,王远白不仅为一个国家贫困县做了极大的贡献,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舆论宣传风暴,而且寻找到了更加意义深远的人生价值。
李强是第一个敢于“沉”到农村的城市大学生,他的出名。只用了八天,而无论是“耕田机”、“林改宣传”,还是轰动神州的“五瓣章”,农家学子王远白的路都走得更久,更艰辛。追梦的路上,我们不妨像王远白那样,既然羡慕了别人,就敢于把他们走过的路走下去,而且走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