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一体化构建的理论基础和认同基础

2009-07-05刘怡君

科教导刊 2009年36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东亚主义

刘怡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区开始模仿欧盟模式,深化区域合作,加快一体化进程,力求扩大再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东亚共同体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提出,虽然东亚共同体建立牵涉到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因素,但是东亚认同和理论基础将是东亚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东亚一体化理论基础认同基础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一个联合的欧洲在当今国际舞台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经济层面看,联合的欧洲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任何一个单一欧洲国家的经济力量都无法影响世界,但是整个欧盟的经济实力却另整个世界都无法忽视。从政治上看,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才能才能立足于世界五级。欧盟的发展,让人类社会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即建立一个超主权国家的联盟形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同时让世界各国认识到“团结”对于“壮大”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各主要政治主体都陆续开始尝试联合的方式壮大自身力量,力求以联合的力量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亚洲各国也逐步意识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谨慎的尝试。

1 理论基础

建立东亚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第一:传统亚洲主义思想,第二: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借鉴。

1.1 传统亚洲主义思想

自19世纪中叶西方势力以武力的形式向东方扩张的时候起,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从中国逐渐颓败中萌生了深刻的危机意识。江户幕府的推翻虽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惊醒的,但夺取了政权的明治政府却深切地意识到,当时的日本并不具有攘夷的实力。于是在富国强兵、殖业兴业的口号下积极推进强国政策的同时,在日本的朝野也产生了联合东亚各国抵御西方列强的四星,这也是后来势头甚渐的亚洲主义的最早出发点。亚洲主义的主要提倡者樽井藤吉在《亚洲主义》中主张以对等的形式将日本与朝鲜“合邦”,建立“大东亚合邦国”,并经而与清朝中国“合纵”,以防“异种人之饵食”之前,先养成“同种人团结一致之势力”。孙中山也对亚洲主义积极响应,其主张的大亚洲主义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亚洲各民族团结起来,以反对欧美民族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理论

为核心内容,以求亚洲被压迫民族平等、解放为最终目标的独特的文化观。

1.2 欧洲一体化思想的借鉴

欧洲一体化思想非常详细地分析了一个共同体建立的步骤,为东亚一体化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二战后关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联邦主义”、“功能主义”及“新功能主义”。二战后在西欧国家流行的各种关于一体化的理论均是在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当时人们提出的各种主张和理论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考虑,即把战争从欧洲大陆永远消除掉,联邦主义理论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联邦主义者主张在欧洲应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联邦国家,“自上而下”将欧洲国家统一起来。这一联邦国家一方面应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力与强制力,以满足成员国集体防卫、内部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允许各成员国之间存在差别,保持各自特点,并在某些政策领域行使自治。

功能主义者与联邦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实现一体化途径的主张不同。与联邦主义“自上而下”完成一体化的主张正好相反,功能主义者视一体化为一个过程,认为只有从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出发,通过不断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一体化才有可能“自下而上”逐步完成,公众对一体化的态度也才会日趋积极。米特兰尼可被看作是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早在1943年,即二战结束前两年他就出版了《一个可运作的和平体系》一书,提出了不仅统一欧洲,而且统一整个世界的和平方案。米特兰尼认为,在国家之间通常有三种途径被认为可避免战争,达到和平。第一种是成立“国家联合”,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的联合国;第二种是建立地区性的“联邦体系”;第三种即是经由功能合作途径来建立和平。他认为,第一种途径兼顾国家主权与各国之间的合作,使各会员国可保留自己国家的政策,但其目标并非向一体化发展;第二种以联邦体系作为解决方案,使世界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实体,但并不能消除民族主义;而第三种功能性的合作既可避免所建立的国际性机构过于松散,又可以在共同生活的某些领域建立较广泛且稳定的权威。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国际性功能机构,初期由少数国家组成,而后其它国家可自由加入,加入者也可退出。每个国家都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功能性组织加入,在加入或退出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政治安排。功能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合作会自动扩张。所谓“合作自动扩张”指的是某一部门的功能合作会有助于其他部门的合作,亦即一个部门的合作是另一部门合作的结果,同时也是另一部门合作的动因。比如,当几个国家建立了共同市场后,就会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与要求,推动它们在价格、投资、运输、保险、税收、工资、社会保障、银行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合作。最后这些功能部门的合作将会形成一种功能性的互赖网,逐渐渗透到政治部门。从根本上说,“经济统一”即使不使政治协议成为多余,也将为政治协议打下基础。因此,开展功能性合作有利于一体化的完成。功能主义理论对(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65页)莫内、舒曼等欧共体创始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

新功能主义是从功能主义理论中派生出来的,是介于联邦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的一种“折衷”理论,它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哈里森总结哈斯的新功能主义重要内涵为:一体化是由经济部门开始启动,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利益团体介入的影响,逐渐产生的“事实上的团结”将会自动地引导至一体化。新功能主义与功能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功能主义者主张通过建立一个超国家的体制来实现最终目标;而功能主义者与此相反,偏重内部不那么紧凑的共同体的形成。

2 认同基础

认同对于亚洲一体化进程和东亚共同体的组建将起着关键作用。东亚认同将以欧洲认同为标准,将是一种新形式的认同模式,是对现有民族认同的一种超越。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共同体内部,东亚各国经过长期的交流磨合,逐步深化合作,并且通过文化上的相似性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对外,亚洲各国通过与欧盟、北美以及非盟等地区的和合作,发现其共同的他者相区别的特性。

东亚各国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回顾二战后亚洲发展历程,正式因为东亚各国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遵从才造就了一个个经济腾飞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不少政要学者都将目光投向东亚传统价值观的研究,认为社会和谐、敬业奉献、重视教育等传统思想对于促进亚洲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众多西方学者的认可。日本学者森岛通夫在《日本成功之路》中提出了“新儒教”的概念,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平衡稳定是经济成功的基础,同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阐述了东方价值观的内涵。东亚的现代化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西化或欧美化,而是在东亚文化基础上的新的复兴模式。儒学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亚洲各国的无形的纽带,正如亨廷顿所认为的,传统儒家思想带来的文化上的相似性,必将使东亚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紧密联合起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东亚各国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基于。加强区内经济合作无疑将提高整个东亚整体的竞争力。经济因素决定了东亚各国必须实现经济一体化,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使各国民众真切的体会到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至此,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观念逐渐从国家层面走向民间,也将增强民众对于东亚整体的认同感。

认同基础和理论基础只是东亚共同体构建的一个前提条件,建立东亚共同体还面临着历史和现实种种问题的阻碍。在此基础上构建东亚共同体,需要东亚各国进一步明确在此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探讨东亚与域外各种力量之间的积极协调与互动,这样才能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东亚主义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新经典主义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学霸“三小只”
都是主义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东亚港口联盟在青岛成立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