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学生语感素质谈
2009-07-05向芸瑾
向芸瑾
摘要语感是人与语言联系的纽带,人们凭着它不断可以直接感知语言,深刻理解语言内涵,而且能迅速诠释语言现象,它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语文教学只有抓住这一根本,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一基本任务。
关键词语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 语感素质高低的表现
当然,说到语感培养,首先必须明确语感素质高低的表现,然后才能谈及训练语感的具体方法。因此,我们首先来谈谈语感素质高低的三个主要表现:
(1)再现形象。在听人说话和阅读作品时,在脑海里能否再现他人语言创造的形象画面,这是语感的第一表现,比如,你虽然没有去过天山,但你读一读《天山景物记》,闭上眼睛想一想,“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这时,你仿佛已经来到了天山,眼前是一幅天山的美丽画卷。如果你不能“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那么后面的品味意蕴和体会情趣都是空话。
(2)品味意蕴。读作品能读出其中所蕴藏的丰富含义,这自然是语感层次高了一级,读苏东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只此一“拍”,写尽大江的气势和力度。如果不明“拍”内蕴藏的丰富含义,那么对整个诗的理解深度就不够,这种品味意蕴,常常从一字乃至数字中体验。正所谓“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扑字见色”。
(3)体会情趣。这一层次的语感水平更高。有人说,这好办,许多文章我都知道它的中心思想,明白作者的感情所在。其实并不然。你所知道的只是理念上的,不是感性的。比如,鲁迅《拿来主义》中“几位‘大师们捧着一些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这个“捧”字和“挂”字,表现了鲁迅什么情趣,就不是人人都答得出来的。
2 说说语感培养
(1)熟读成诵。先听别人读(包括录音),在听读中认真把握其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语言是一种信号,这个信号通过耳朵刺激大脑,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反馈。然后自己读,默读朗读都行,这时,语言信号有进一步刺激大脑,可以更仔细地揣摩作者使用语言的精妙。最后是背诵,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背诵。这使大脑反复受到语言信号刺激,再现形象就不难了,就不但有了“感”,也给“知”创造了条件。
(2)咬文嚼字。它是品味意蕴、体会情趣的必要步骤。好的作家总是潜心于“炼字”,以此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而“炼字”也即咬文嚼字。那么,作为阅读者,自然也得咬文嚼字方能探得其妙。当然,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语感训练中的咬文嚼字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时,碰到某些词,细细研究一下,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用别的词代替;另外一个是写作时(包括说话),遣词造句反复掂量,到底使用哪个好?比如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场面,是说它“伟大”呢,还是说它“雄壮”?是说它“宏伟”呢,还是说它“壮丽”?具体说来,有许多练习形式,譬如,同义词填空,替换词语,分析讨论词语的语境义等等。对于要参加高考的职高学生而言, “咬文”的面应该更广,不但对字词句“咬”,就是对修辞、句式、标点都得“咬一咬”。“咬”一下,味道就出来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最盛;从诗歌里约略知道。”对这一段话,如果不“咬”一下,就体验不到作者的情趣,以为只是闲笔,从而忽略了它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削弱了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这句话中“六朝”一词,着意不凡,匠心独运。作者借六朝建都南京和国民党建都南京相比;六朝时国泰民安,热闹繁华,而现在却是血洗中华,百姓难安。看来字面“冷”实则“热”,它针砭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并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3)情景造句。小学的时候,常常会做造句题;到了初中,渐渐就少了;到了高中,就几乎绝迹了。而实际上,造句对于高中学生同样很重要。特别是情景造句,更是不失为一个训练语感的好办法。因为语感总是和语境、情境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情境说什么语感呢?我们把一个词或一组词语,放在不同的情境中造句,或者同一个情境用不同的词语造句,都是可行的办法。
明白了语感素质高低的三个主要表现,掌握了语感培养的三个具体方法,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努力实践,那么,相信职高学生也一样能具备良好的语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职高高考或者就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