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2009-07-05徐腊春
徐腊春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改革与发展,确实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无可讳言,在诸多方面还不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及坚持整体原则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1素质教育
要理解素质教育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素质。原教育副部长周远清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①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因此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所进行的,旨在提高人的身心发展质量、水平和培养人性特点的教育;作为教育观念的素质教育,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新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虽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说法不一,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些教师存在理论误识,认为小语教学是基础课,素质教育是具体技能的培养,是个性爱好特长的教育,如唱歌、舞蹈、美术、书法、篮球等;强调素质教育,就不再重视语文基础教育,说什么;“现在学生只学特长,不想学语文。”孰不知,素质教育寓于基础教育之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不能像过去那样扯起大喉咙唱教,学生眯起眼睛读。如,有个老师教学生认识“笔”字,把“笔”字写在黑板上,然后拿起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笔”字教学生唱读“‘笔字,‘笔字,铅笔的‘笔字”,学生眯起眼睛也喊了半节课,效果不佳。如果这位教师拿出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毛笔的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提出问题:毛笔的上端是用什么做的呢?结合板书:上端是“竹”字头,下端是“毛”字;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笔”的构字原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笔”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2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论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指通过人文教育,一个人从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方面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具体是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其中心内容是人文精神,既是指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群体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
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2.1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在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采用课前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包括认真听课的习惯和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2.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要把素质教育有关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下述的“三主”“、三自”“、三有”等特点上。
“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做到“教”为“学”服务。“三自”:即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质疑、析疑、解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三有”:即教师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而通过争论,学生就会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论,借以去发现、去创新。语文课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分享体会。例如,对结构简明的课文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按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对课文进行品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作文点评课中,教师可建立“议、改、评”三结合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分组对习作进行阅读质疑、评议、修改、交流。小组经评议推荐出优、劣习作各一篇让全班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只在开始和结束时起点拨和总结作用。这样,学生学得高兴而有实效。
2.4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然而,今天仍有人片面追求“智育”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教会学生识字、读书、作文的语文技巧训练,拼命追求分数,一切为了应试,淡化了思想教育,这实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语文教师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以人的语文素质发展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特征,以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怎样生存。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而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能忽视语文活动课。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智育,其德育、审美、品质修养等方面都可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