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民社会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

2009-07-05王亚平

法制与社会 200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市民国家

王亚平

摘要本文从市民社会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工作者的内涵分析了其在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结构性互动关系中的制衡作用,并结合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找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市民社会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90-02

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伦理、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下日趋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社会变革的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走向是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下展开的一场自我革命,在此过程中造就了一个广阔的市民社会即“非国家空间”。原先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原先隐含在单位内部的社会问题转变为显性的社会问题,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工作大量转由社会承担,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工作者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以市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 society)为视角分析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也尤为必要。

一、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市民社会又叫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各种不同用法和意义的市民社会概念,目前变得十分时髦。”洛克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认为社会具有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生命或身份,国家是社会中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契约的结果,国家受制于对社会的承诺;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将国家视为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可以无所不及,社会可以被完全的政治化。邓正来认为市民社会就是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领域所吞没的社会生活领域。由此可见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架构绝非只有非洛即黑的选择。当前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期。我国政府日渐重视民声和民生问题,公民权利价值日益凸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功能的让渡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协调利益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二、社会工作者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对社会工作者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林毓生认为随便把外国环境中因特殊背景和问题发展起来的东西当作我们的权威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的谬误”。我们应该在兼顾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工作理念消化吸收。因此王思斌将社会工作者定义为: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社会工作者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的人员。具体分为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的普通社会工作者,他们从事的工作不具有专业化性质,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产物;在政府和群众组织中承担为群众排忧解难职能,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的实际社会工作者,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是今后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实践中倾向于应用涵盖后两类社会工作者的广义概念,即具有“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

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政府对社会工作者的关注从没有缺位。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被首次载入我国职业标准目录。《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新内容。”这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论断,表明了中央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全国首次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也已于2008年6月举行。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如何看待他们与政府、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

三、市民社会框架下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治理特别是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一种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回应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命题,这客观上促使国家由“全权性国家”向多元力量型国家转型,社会工作者存在的合法性和服务活动的自主性也日益凸显。

(一)社会工作者对政府职能分离的弥补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福利资源的垄断直接造成社会工作发展中主体单一及对民生关怀不足的制度性障碍。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承认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并为市民社会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国家逐步放弃或实际退出某些领域而在相当程度上交由市民社会管理,这是社会工作发展与转型社会的真实需要,也是政府转变职能和建立有限责任政府的大势所趋。政府不具有在行政体系内直接提供许多专业服务的能力,社会工作者的广泛社会参与可以解决当前国家制度缺陷带来的过高成本,是承接“单位”与政府转移和剥离出来的社会空白的主要力量,也是弥补民间自助互助系统不足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间的良性互动。

社会工作者以弱势群体为基本对象,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利益表达机制。中国是由多元元素组成的复杂社会共同体,其复杂性表现为在经济制度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个人之间的利益结构性差异。但是如果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表达缺乏制度化通道,社会对抗国家的现象将会增多,这有悖于成熟市民社会的构架,也不利于诚信政府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工作者在基础阶段主要侧重对贫困等弱势群体物质上的救济和帮助,除此他们还担当起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和倡导者的多重角色,无论案主可能或者事实上是多么弱势、无能、被贬低或自我毁灭,都把他们看作是具有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从而在根本上增强案主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政府对社会工作者发展的必要调节

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 1000 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 美元阶段,各阶层、群体的矛盾也一定程度的凸现。这需要国家对社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为社会活动确立对人人适用的普遍法律规则、对社会自身无力解决的矛盾或冲突进行协调。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加快拓宽社会服务单位和民办社会服务组织的社会工作领域,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逐步改善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为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服务领域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其次,要建立支持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信息差距相当大的地方,公共权力有兴趣支持非牟利供应,而不是自己提供服务或是断绝牟利企业的来源。”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不仅可以为社会工作者发挥作用提供财政保障,也有益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最后,要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积极推进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工作,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第二,创新人才教育,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一方面要抓好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的国民教育,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好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对在职人员培训以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注重实效。此外,在人才培养上要逐步加强国内、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水平。

第三,优化社会环境,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全面发展的环境建设。首先,在法制环境方面,要加快社会工作者相关法规的构建,依法规范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在制度环境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形成鼓励社会工作者积极工作的导向,消除人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非人因素,为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最后,在文化环境方面,用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克服人才培养、使用上的短期行为,切实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价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客观上适应了当前世界以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减少政府对公民的限制为理念政治民主化趋势。但是随着我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政府、大社会”责任分担格局的形成,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不断减弱,个人自由不断增大,公民自主性不断提升。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与国家的双向适度的制衡关系良性互动中起着关键的平衡作用,从而使得双方能够较好地抑制各自的内在弊病,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使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与市民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得到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平衡。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市民国家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把国家“租”出去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