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常犯罪人犯罪原因浅析

2009-07-05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期
关键词:犯罪学人格障碍犯罪人

吴 铎

摘要异常犯罪人是犯罪人中真正的犯罪人,人身危险性极高,对社会的潜在威胁极大,因此消除或者是削弱这部分人的危险性对于社会的安定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异常犯罪人的成因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异常犯罪人反社会人格越轨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43-01

19世纪末期就有犯罪学家提出“异常犯罪人”这个概念,并且有了相关的论述,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学》(1885年)一书中这样的描述:“当你在近处观察他们时,你会怀疑他们是否有灵魂。他们留给你的印象是如此麻木、颓丧和本性凶残……他们的道德麻木可以从他们当众描述犯罪时的厚颜无耻观察出来。坦白的谋杀犯可以毫无顾忌地描述他们犯罪的最可怕细节,而对于他们使受害人家属蒙受的耻辱和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冷漠。没有什么会触动他们,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洗手不干。他们的特点之一是无法抑制某种愿望,他们只能被愿望所驱使。当他们渴望什么东西时,什么事情也无法阻止他们。凶狠、嫉妒、傲慢、敏感和过分的拘泥……虚荣永远是他们突出的标志,他们没有一丝悔恨的迹象。然而,他们绝不是白痴。他们将会结婚、生儿育女,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突然地抛弃妻子和孩子,令其全家和邻居迷惑不解地消失掉。他们不具有真正的悔恨,不惧怕刑罚,而是希望、盼望这种刑罚。”豍

一、异常犯罪人概述

尽管相当一部分犯罪学著作对这类犯罪人做了描述,但关于异常犯罪人这个概念一直没有确切的界定。笔者认为,异常犯罪人是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者智力障碍,却有道德、情感、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的异常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人。

他们无视社会所推崇的道德、伦理、价值、法制,不择手段的为所欲为,无所顾忌的犯罪,这必然致使社会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失范。社会失范理论认为:“以往既存的社会价值和公认的社会规范就被打乱,传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便不再被遵从,社会就出现了失范现象,犯罪和其他的越轨行为便会大量发生。犯罪和其他形式的越轨行为与社会失范的关系是相互的,社会失范引起犯罪和其他形式越轨的高发,犯罪和其他形式越轨的高发也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失范。”豎社会失范面积滚雪球一样扩大从而为犯罪亚文化蔓延提供了时机,鼓舞了潜在的犯罪人,同时也为潜在犯罪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样一来潜在犯罪人再去实施犯罪将会导致社会更大范围的失序,如此循环下去,结果极端恐怖。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这类人的犯罪,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是极端不利的,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异常犯罪人的成因分析

反社会型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在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者情节恶劣的犯人中30%-60%都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最新的国外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英国犯罪学家Ronald Blackburn的一项调查显示:反社会人格障碍在监狱罪犯中普遍存在,在加拿大两个监狱中,39%的罪犯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豏 但目前犯罪学传统理论把犯罪成因归结为复杂多样的因素,诸如:遗传因素、脑发育因素、家属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等不一而足,并将这种一般犯罪人的犯因概括的用在异常犯罪人身上,忽视了这类犯罪人的犯罪的特殊主导因素——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无异于只见树叶不见树干,没有抓住异常犯罪人犯罪的根本原因。反社会人格障碍并非在犯罪之后形成,恰恰相反,正是先出现反社会人格,然后这种人格才决定其必然出现社会文明所不能容忍的犯罪行为。笔者认为,童年和青春期阶段情感异常造就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异常犯罪人走上凶残麻木的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犯罪心理学认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者智力障碍,却有道德、情感、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异常的特殊人格。其特点是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都与社会常情及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为人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不关心家庭,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集体;不诚实,不守信用,缺乏起码的责任感与基本的道义感。他们的认识完好,但行为未经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做错了事不觉得惭愧,侵犯了他人或集体利益不觉得内疚,对本能欲望缺乏自制力,对失望或挫折缺乏忍耐能力。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豐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尤其是人早期的生长环境像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豑而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促成异常犯罪人反社会人格的后天因素主要是其人生早期阶段的情感异常,也就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童年的创伤经历关系密切。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一般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早期生活经验就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行为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往往是造成情感偏差、越轨行为。因为过分的越轨行为,社会在他们成年之前就对他们贴上了恶人的标签,在他们心灵上打下耻辱的烙印,使他们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过程进而顺应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把自己的违法行为合理化,为他们成为日后的异常麻木犯罪生涯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猜你喜欢

犯罪学人格障碍犯罪人
是不是太自恋,一测便知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许春金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黎群先生
减刑假释实行申请制之倡导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