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2009-07-05廖鸿冰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高职

廖鸿冰

摘要德育实践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已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摆脱当前“知性德育”的范式,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模式。本文分析了德育实践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机制建设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职德育基本原则实践模式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66-02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一族,借助整个社会经济的良好形式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扶持,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健康、稳定的跨越发展。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很多高职院校还来不及从转型期的阵痛中缓过神来,创品牌、立特色、走集约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又成为了它们必然的选择。德育实践创新作为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日益获得了重视。许多学校充分认识德育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科学德育实践体系是摆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高职德育实践模式的意义

德育实践是沟通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德育实践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的深刻认识。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受教育者实现道德知识内化外现的中介与土壤。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而且在交往和协作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德育是否有效,最终体现在道德行为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道德理论与道德情感的牢固性。“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豍长期以来,在“德目主义”德育模式下,高校现行德育存在着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这是当前德育有效性缺失的根本原因。“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实践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重建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德育实践模式。

二、构建德育实践模式的基本原则

德育实践模式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互动中,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豏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作为德育实践模式的主体,在实施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注重过程激励,实现正强化,使主体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扩大德育实践的覆盖面,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德育实践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可操作性原则

德育实践模式强调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实践模式,而实践环节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失去实践模式本身的含义。德育实践不能做表面文章,而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心灵的冲击与震撼,防止只求场面的热闹,走过场。

(四)系统性原则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实践活动安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次德育实践活动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实践活动做到 “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五)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知性德育是一种单向式、封闭型的教育模式,它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规范和理想,这使得这种模式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收效甚微。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高职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能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为此,我们在德育实践模式构建中必须打破原有狭隘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种整体化的全方位的开放式的德育实践网络,使德育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

(六)层次性原则

冯友兰先生讲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豐这就意味着人生的境界是分层次的。我们在德育实践模式构建中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人的道德境界的渐进性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实践活动,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实践体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实践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注重德育实践模式的层次性有利于德育实践模式的实施。

(七)科学性原则

德育实践模式的实施必须在科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德育实践研究和指导中心要发挥研究作用,作好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以及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研究,用科研结果指导德育实践。所以必须面对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三、构建有效的高职德育实践模式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德育实践,而且要深化德育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模式。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德育实践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豑德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贯穿于受教育者自身的生活实践过程之中。由于德育的内化过程总是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相关联,所以要将德育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思想和道德的训练,探寻和感悟人生的乐趣、意义和价值。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集体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活动等,是构成学生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赋予其德育的使命,发挥其对于德育的功能。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艺术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学术文化节等,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德育实践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结合学校管理开展德育实践

为强化德育的实践性,培养社会主体人,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校园实践课,在校园内进行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活动,并把它视为学生必修课,设专人管理指导。实践课就是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参加志愿服务为载体,在学生主动活动中体验和观察有关自身发展的非智力因素,修练学生的德与行。在实践课上,学生在规范和管理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能反省自身,规范自身。这样,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和服务他人,体验付出和成功的喜悦,学会守时、守纪、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学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养成互相合作的习惯。在德育实践中,学生掌握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本领,学会 “四会”,即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事、会做人,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等关键能力,为造就优质的职业人奠定基础。

(三)结合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开展德育实践

早在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相适应。豒如何解决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问题?在这里,至少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二者相互联系,而后者依赖于德育,尤其是德育实践。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敬业精神。与普通教育相比,实践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开展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实践,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职业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既是锻炼学生岗位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思维、规范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市场观念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勤工俭学,既能够使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开展公益性德育实践

教育原本就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性特点必然在德育中得到体现。公益性德育实践,是指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促进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目前,我国社会范围的公益性实践主要有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以及扶贫帮困、慈善募捐、义务劳动、扶贫支教等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这些公益性活动对于高校德育也具有适用性。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这些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建立以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城市社区、边缘农村为德育实践基地,在服务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及生活的幸福,同时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奉献精神,从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展公益性德育实践,不失为高校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四、构建德育实践模式的有效机制

“不要领着价值走向学生,而应领着学生走向价值。”德育实践是学校德育的一种行动。在我们积极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理论层面的思考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如何将区域性的教育理念变成学校富有个性的行动?如何将教育者的思想变成学生自觉接受的行为?这需要加强对德育实践的机制建设。

(一)德育实践的工作机制

德育实践模式构建的前提是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学生行为为目标,以突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遵循德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德育实践模式。首先要成立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和指导中心。这一中心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课”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理论研人员和社会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可吸收学生参加。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德育实践;第二制订德育实践的目标。目标作为学生实践内容确定的根据,也是学生德育实践成绩的评价标准;第三制订德育实践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制订德育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实践主题;第四制订德育实践的实施途径。一项内容可以对应多种途径,有主有辅,协调配合。

(二)德育实践的管理机制

德育实践过程中面对着复杂多样的实践环境,实践主体易于迷失自身,或陷于现象不能判断。加强对整个德育实践活动的管理是为了保证德育实践的方向性,对确保德育实践活动的正确实施和执行起着重要作用,管理包括协调、组织、服务、监控等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协调好各种关系,确保德育实践活动按照预定的方案组织实施。

(三)德育实践的保障机制

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能更好地推动各项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德育实践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队伍保障、制度保障、阵地保障和经费保障。在实施德育实践活动中,必须有一支懂得德育实践理论的教师队伍。要从活动程序、奖惩、组织方式等方面对德育实践活动作出必要的规定,要着力开发建设高职实践德育课程,使德育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经费和阵地是德育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要保证必要的经费用于实践活

动,同时要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

(四)德育实践的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机制直接指导着高职德育应该做什么、避免什么、追求什么、屏弃什么。从德育实践的视角而言,一是道德教育评价在性质上应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二是道德教育评价的对象应从以道德知识为主走向以道德行为为主;三是道德教育评价应从过多地关注外部评价走向重视内部唤醒。通过评价客观地描述学生的优势、进步、不足,为学生提出发展性建议,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功能;四是建立科学、具体、简明、动态的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系统;五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沟通各实践环节,汇集各方面意见。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高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