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改良
2009-07-05陈谦
陈 谦
陈谦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TS9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034-02
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专业的技术核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大学本科服装专业教育中的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现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把握专业技术更新和行业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服装结构教学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实操能力;综合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装生产的技术核心,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近年服装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强烈冲击着该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与课程概述
《服装结构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是服装工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服装产品工艺造型的根本手段之一。它一方面使款式设计的构思效果转化为平面的结构图,另一方面为服装制作工艺提供了成套的样板和面料裁片。从程序上看,结构设计既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补充,又是工艺设计的依据和基础。但实质上结构设计存在于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统及其生产全过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的最核心的本质部分。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构成要素内在关系的设计,是以人体为基础,重点研究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及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在知识结构及科技含量方面包含了人体工效学、服装材料学、服饰美学、数学等多种学科。在教育观念方面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教学目标方面,它不仅承担培养服装制板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设计师、跟单员、生产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1983年我国首设服装专科专业到目前综合型院校基本都设置了服装专业,服装结构的教学发展伴随着服装行业的兴衰经历了特殊的二十余年。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依照教学惯性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封闭式的开展练习。简单生硬的教学环节,无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习惯,在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反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两个环节的对接。因此,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有一个全面、正确地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深入浅出的进行理论教学,简明透彻的阐述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任务,使学生学、用并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是教师教学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分析我国结构设计教学的发展过程和以往教学的状态很有必要。由于该学科历史局限的原因,南北方各自为政,结构设计方法有比例法、原型法及立体裁剪法等,形成多种方法汇总,多种风格并存,融合成了不同的结构设计知识体系[2]。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研现状
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我国服装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使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理论体系(包括范畴、内涵、重点、难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国内现代服装结构理论派生于日本服装理论,在许多方面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的研究。许多应用性问题不深不透,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可以说没有形成一套自身系统的理论框架,许多领域(如非平面结构的分解,平面结构分解中有关计算公式、结构原理论证)还有待于研究、提高和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是大学服装专业的基础学科,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服装制作过程中具有承接理论设计与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内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和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通常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如表1:
表1 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与理教学期
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使学生学、用并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是教师教学实施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通常服装工程专业的理工科生源,绘画水平和“艺”的素养相对薄弱,服装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与生产对接的桥梁,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合理、艺术进行款式设计。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改措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首先设计了新型教学用动态课件,解决服装装结构、工艺理论理解难问题,应用动画效果直观的解释结构原理,解释平面制图和立体成型的因果关系,以及人体与服装相互作用的关系。动态课件有效的带动了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对于实操能力的培养,补充切实的实践环节,增强动手能力。这个动手能力不是缝纫工艺的动手能力,而是结构制图自身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兴趣激发阶段,应当多组织学生及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初期对于专业的兴奋点,根据兴奋点和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通过实体教学、设置疑问、思考讨论、集体研究等多种共同进步的方式,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体学习讨论的氛围。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理论与制图实践课时比例为2:1,甚至1:1,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3年级2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结构理论上优化男装结构设计中核心理论部分:日本文化式原型(基本型),使之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现代中国男子的人体体型,使之成为适用的服装基本型。为此课题组与本地大型服装企业(太可思)联合首先对男装原型进行了改良,对加放量、前后宽分配、肩斜角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重要调整,用优化后的实际人体测量数据代替了原有的作图参数,通过生产实践证明改良后的男装基本型与人体形态匹配理想,成品成型效果好。联合研究达到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目的,研究结果为理论教材的改良提供了前提。
结语: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还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应是全面的、综合的。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过硬的精神、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客观的决策及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之路,创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工程,以新的教学模式保证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服装结构设计充分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培养的学生不单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而是一个真正的、全面的服装设计师或服装结构设计师。本课题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用新的教授模式进行了探索,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2] 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