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综述
2009-07-05强成文
强成文
摘要:以《中国青年研究》2000—2007年发表的关于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文章为分析对象,从文章数量、研究学科视角、研究内容与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就其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48-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研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伴随着我过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群体在消费领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选取2000—2007年间《中国青年研究》上刊发的关于大学生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以揭示这一时期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状况。由于《中国青年研究》是国内大学生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选择该刊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面貌。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2000年以来,《中国青年研究》共发表关于大学生消费方面的论文30篇。其中,前4年7篇,占23%,后4年23篇占77%。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消费研究越来越受重视。这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有关,也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有关,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消费研究的重要性。
(二)研究的学科视角
在2000—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上发表的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20%),其次是社会学(16.7%)和统计学(13.3%),教育学和经济学(10%)体育学和管理学(3%)。这表明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程度的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也开始显示其经济价值。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消费的经济学研究是服务于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有利于统计出大学生消费的内在规律,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再者,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研究视角开始受更多学科关注。在2005—2007年发表的论文中,高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消费开始受到社会学的关注,而且有扩大的趋势。2000—2001年几乎没有社会学的研究,2002—2005年共出现5篇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其中教育学研究占了3篇,但其他各学科的研究相对落后,造成各学科研究视角不平衡。
(三)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的形成离不开研究方法的运用,方法的使用是一个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按各自学科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即多种方法并存时选择其最主要的方法。2000—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上关于大学生消费研究的30篇论文中,定量研究有15篇,占50%,定性研究有7篇,占23.3%,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2倍以上,可见定量研究是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主要趋向。定量研究中,运用到问卷法的有8篇,占53.3%,访谈法有2篇,二手数据4篇,实验法1篇;定性研究中,运用到历史比较法的有4篇,占57%,其它3篇,因此,问卷法和历史比较法是大学生消费研究方法的主要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30篇学术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后,发现国内关于大学生消费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观念的研究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1]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总是基于一定的消费心理。以消费心理为研究视角的论文有6篇,占20%,其研究结果总体认为,大学生消费心理既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也有理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消费误区引导下过度的消费,导致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高消费现象,具体表现在饮食消费的高档化、日用消费品的名牌化、娱乐消费的新潮化、人情消费的模仿化,”[2]这表明,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炫耀性消费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同时,大学生消费在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下又存在理性的一面。多数大学生在校学习目的是明确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重视消费的时代,很多大学生赞同勤俭节约的社会价值,认为勤俭节约是人所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说明大学生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抛弃这一传统价值观的在当代的社会意义。”[2]闫缨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为“趋同心理”,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压力下,相互影响并呈现趋同现象。
大学生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消费进行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用实验法去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成因和影响变量,统计学可以从许多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等。就目前的研究的情况来看,各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全,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深刻。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即通过支付一定的货币或信用以获得满足个人所需商品或劳务的过程。”它是大学生共有的一项基本活动,所以必然成为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内容。消费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人的消费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感觉、知觉、想象等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30篇论文中,有16篇涉及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占53%。从时间上看,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呈多样化、全面化。既有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的,也有具体研究某一种消费行为的论文。具体概括如下:
1.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一方面的文章共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37.5%,构成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的主题。如张志祥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趋势》中,把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归纳为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情消费四个方面。
2.大学生消费的某一具体消费行为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共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37.5%,也构成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包括手机消费、网络消费、租房、服饰消费、体育消费等。如史铮、黄新华的《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就专门研究了大学生手机消费现状、特征和心理。
3.特定群体的消费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共有2篇,主要有城市青年的消费研究和特困生群体的具体消费行为研究。如熊德的《城市青少年消费行为与品牌消费心理的调研报告》就研究了城市青少年对品牌消费的心理。
三、问题与思考
科学研究的最终任务是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而有效的认识,即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从研究论文的数量还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视角来看,这段时期的大学生消费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反映出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的准确情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
2000—2003年,大学生消费研究只是对消费的行为进行粗略介绍,论文数量很少。到2004—2007年,大学生消费研究对消费行为和心理方面研究数量开始增多,并涉及到新的研究方向,包括独生子女消费和非独生子女消费比较研究,贫困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手机消费研究等。在研究的视角上开始涉及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等。其中有80.5%的研究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但这些论文也只是根据一些统计资料进行经验描述,研究成果重复性研究较多,理论上积累和提高不足。虽有23.3%的论文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论述,但大都是教条式的论述,没有一点新意。
(二)研究的学科视角缺乏多样性
根据表2的统计显示,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学科视角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其次是统计学。教育学、管理学、体育学这三个学科所涉及到的论文并不多。这表明,从2000—2007年期间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各学科研究并不均衡:研究视角狭窄,相同学科间的研究者相互借鉴已有成果,研究深度不够。
(三)研究的方法缺乏综合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沦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学术论文中都出现了简单化的理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问题。有些调查研究成果论证过于简单,其中存在不经过理论——证据,概念——变量之间的关联。因此,缺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