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人口流动对其生育意愿的积极影响分析

2009-07-05陈湘满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生育意愿人口流动育龄妇女

陈湘满 冯 英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关键词:人口流动;生育意愿;育龄妇女;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42-02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传统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市民对农民的社会歧视,将会得到有效的弱化和消除。以人的社会主体性变迁为主导,中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的传统格局将会被打破,大量的农业人口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向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将他们安置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集中的现代城市框架中,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过程也是人们就业选择偏好和生存意愿得以充分满足的动态过程。中国农村和城市中原本长期形成和累积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或潜在过剩人口,通过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以显性化,将有利于人口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目的地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文化适应。由于流动改变的是生活领域,农村流动人口固有的生育观念在起初一段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通过与城市人口的社会交往和联系,他们的城市化、社会化过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不断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改变会转变原来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逐渐实现向城市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转变。他们在城市的时间越长,观念和行为就会越接近于城市人口。农村流动人口与农村来源地分离了,受农村的社会环境、习俗观念的影响减弱了。因此,农村人口的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一、农村流动人口生活环境的改变

农村人口的流动过程实际上是对婚姻生育过程的干扰,因此,干扰理论或中断理论认为,由于农村流动人口进入了城市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会受到强烈的冲击,而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生活也使他们常处于一种紧张、疲劳和不安定的状态,因此,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使他们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在此阶段生孩子,从而干扰了妇女的生育行为,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二、农村流动人口老年生活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

人到老年,丧失劳动能力,这时他们的生活保障来自社会、家庭、子女。老年人生活的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后顾之忧越少,他们依赖子女抚养的程度相对就较低,追求多子女的经济因素就越少,人们就倾向于少生育。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农村,社会财富不太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多子必多福,多子女经济效益就高,于是,农村人口便追求多生育。一般来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农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就高于农村。因而,居住条件、生活福利设施以及看病就医等方面都优于农村。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社会保障方面,会享受到医疗保险,老年生活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家庭和子女的养老作用逐步减弱,因此,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三、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最大效用”学派认为,收入的增长可能直接转变为生育意愿的减弱,因为增加购买其他商品是需要时间来享受的,所以,与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相矛盾。早期的理论学家也认为,收入增加总是会影响人们的嗜好和价值,以致人们想要的孩子数也会减少。平均收入增加,会增进人们对提高社会进步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被认为是想充实其他商品,他与那种以家庭收入抚养孩子的欲望是相互对立的。这也有助于减少农村流动人口生育孩子的人数。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家庭收入增加,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四、农村家庭的经济利益与儿童的经济价值的改变

家庭即是生育单位,也是经济单位,生育子女并将他们培养成劳动力的费用,与家庭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在农村,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来完成,由于劳动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使得劳动者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因此,培养劳动力的费用很低廉,这时儿童对家庭的经济利益贡献就比较大,生育意愿就比较强。在城市,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依赖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这种生产机制相适应,劳动者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也就是说,儿童要成长为劳动力为家庭做贡献,就得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此,他们参加劳动的年龄就相应的推迟了,劳动力再生产周期拉长,家庭为抚育儿童的费用增加,儿童对家庭经济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就会降低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五、育龄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角色的改变

在相同的生育意愿情况下,育龄妇女所占比重大的,人口出生率就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越来越多的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在不同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与城市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状况决定了妇女不同的职业,从事与农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就强;从事与现代化生产方式联系密切的职业,妇女的生育意愿就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到经济生产中来,因此,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六、农村流动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现存的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意愿的变化规律如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意愿就越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生育意愿就越高。其中,由于妇女是生育的主体,所以,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因此,降低人口生育意愿。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不论是一般生育意愿还是平均孩子数都远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妇女生育意愿仅为半文盲、文盲妇女的一半。妇女文化水平这个因素对生育意愿有着直接影响:第一,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时,他们就能享有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妇女接受教育越多,头脑中传统陈腐观念就越少,在生育问题上,就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她们有权利决定生育的早迟、生育的密度以及生育的数量,生育意愿相对较弱;相反,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发挥独立的作用,在她们身上出现为了传宗接代而生,或迫于丈夫、公婆压力而生育的情况,生育意愿相对较强。第二,妇女求知、工作的时期,也是生育的黄金期。在城市,妇女一旦参加了社会工作,就必然会与她们从事的家务劳动及生儿育女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她们要么放弃自己的社会工作,要么少生育。受教育高的妇女往往是利用年轻、精力充沛的时候,学习科学技术,以便能在社会生产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减少生儿育女的数量。而选择少生育的结果,又可以使他们继续接受更多的教育。第三,城市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对生育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有更多了解,她们往往关心孩子的质量,而不注重孩子的数量,倾向于少生优育,在孩子的智力培养和开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农村受教育低的妇女,多注重孩子的数量,意识不到人口数量与质量上的反比关系。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会接受到更多的教育,从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因此,会降低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流动人口的增加对计划生育工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总体上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实施正确的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消除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制度障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得以顺利转移,人力资源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农村流动人口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积极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猜你喜欢

生育意愿人口流动育龄妇女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2013—2015年扬州市育龄妇女病健康普查及疾病分析
“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育龄妇女妊娠期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从生育文化角度论“全面两孩”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流动人口咨询室对外来育龄妇女健康知晓率的影响
比较宫内节育器元宫药铜200与TCu200c的临床效果